第131章 春闱
作者:旋律的独白   综武:截胡南宫,李寒衣提剑上门最新章节     
    太安城。
    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万众瞩目的春闱在今天,终于拉开了帷幕。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对于天下寒窗苦读多年的芸芸学子来说,这就好比武夫眼中的天门,只要跨过去便能够鲤鱼跃龙门,一飞冲天!
    从此。
    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科考考场。
    一众芸芸学子早已经在考场外排队等候。
    上至五十岁皓首穷经的老叟,下至十几岁朝气蓬勃的后生,竞争之激烈比后世的高考要高出百倍。
    甚至。
    不少人都是三五成团,警惕的看着其他人。
    能够走到会试这一步,自然都是有真才实学之人。
    可会试录取的不过两百多人,名额有限。
    少一个人参加考试,就意味着竞争对手少了一个,考中的机会就多了一分。
    以往的考试中,
    都有对同期考试的人下手,这才使得众人各自抱团。
    “久违的气氛啊。”
    当赵玉清慢慢悠悠的来到考场外,看着这壮观的场面,竟是有一种回到了自己高考的时候,没来由的感受到了一股压力。
    “没问题。”
    “过关。”
    在漫长的排队等候中,赵玉清成功的通过了礼部书吏的检查,进入到了考场。
    “我的位置还不错。”
    赵玉清的考号是地字开头,离中间考官的住所很近,环境相对来说就好上不少。
    或许是赵玉清手持上阴学宫令牌的缘故,这才分配到了较好的考舍,远离了那靠近茅房的位置。
    所谓考舍。
    其实就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小房间,里面摆放着一张案桌,上面摆放了笔墨纸砚。
    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一旦考生进入了考舍之后,就不能随意的出入,一直到考试结束。
    又是漫长的等待。
    就在赵玉清百无聊赖的时候,考官终于开始分发试卷。
    拿到试卷之后,赵玉清一脸好奇的看了起来。
    赵玉清本以为科举会跟历史上的科举那般,考生的题目会很长,没想到上面竟然就只有两个字。
    论秦!
    科举的第一篇文章,是重中之重。
    开篇文章要是写的不好,就会给考官不好的印象,后面的文章答的再好也可能被耽误。
    因此。
    大部分人在拿到试卷的时候,都在思考以哪个角度进行破题,以求能够在开篇抓住考官的眼球。
    但。
    赵玉清却是没有任何的犹豫,直接提笔写了起来。
    这一幕。
    自然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有了解题思路,要不是毫无经验的愣头青,要不就是才思敏捷的才子。
    很显然。
    赵玉清的这般仓促动笔的模样,理所当然的被众人看作是前者。
    殊不知。
    赵玉清在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心中却是乐开了花。
    就决定是你了。
    “过秦论!”
    赵玉清只是在略微思考之后,就直接在试卷中写下了文章的题目。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对于这方世界的历史,赵玉清恰好在上阴学宫时,有专门的了解过。
    这里的秦朝与他那个世界的秦朝,大同小异。
    所以。
    在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赵玉清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过秦论》。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名臣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写下了这一篇千古文章。
    眼下。
    离阳王朝的处境与那时的西汉何其相似,用这篇文章自然最合适不过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毫无疑问。
    主考官看到这几句时,定会对惊掉下巴。
    后面的文章。
    赵玉清也是根据先秦有出入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
    洋洋洒洒写完了《过秦论》,赵玉清又接着看向了下一题。
    论离阳。
    好嘛。
    这题跟上一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更加的棘手。
    但。
    赵玉清只是略微思索后,就有了应对之策。
    毫无疑问。
    眼下的离阳跟当初的大秦极为相似,看似春秋鼎盛,实际上却是内忧外患。
    北莽。
    毫无疑问是离阳王朝最大的威胁,随时都可能南下牧马,染指中原,这就是外患。
    内忧则是分为三块。
    一是吞并春秋八国所遗留下的各国遗民。
    二是历代皇室都头疼的藩王割据问题。
    三是功高盖主,手握重兵的北椋势力。
    针对这些问题。
    赵玉清也是一一做出了解答。
    北莽王朝虽然一直对离阳虎视眈眈,却一直不敢南下牧马,就是因为忌惮北椋铁骑。
    所以。
    北椋是离阳的北方屏障,不能妄动。
    继续维持眼下的局势,解决内部的问题,才是对离阳朝廷最有利的局面。
    然后就是解决八国的遗民问题。
    方法有两种。
    一是施行仁政,循序渐进。
    促进离阳的百姓与八国遗民通婚,所有的政策都一视同仁,不论身份。如此三代,自然不会有人记得遗民的身份。
    二是引蛇出洞,一网打尽。
    利用八国遗民想要复辟的想法,推出一些皇室旧人,打着复国的旗号,将所有潜伏的遗民旧人聚集在一起,然后派兵镇压,一劳永逸。
    两个方法都各有利弊,赵玉清自然更倾向第一种。
    最后就是藩王割据的问题。
    这一直都是历朝历代都为之头疼的难题。
    可这道难题在赵玉清这里,根本就不叫事。
    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了解一下。
    赵玉清之所以愿意写下这些,自然不是出于好心,而是有着自己的打算。
    以推恩令为例。
    这千古第一阳谋确实能够有效的解决藩王割据的问题,可这一切的前提建立在皇朝鼎盛,君主圣明有魄力,镇得住各方诸侯藩王。
    否则。
    就会引来各地藩王的不满,增加双方的矛盾,引发叛乱!
    这样一个心里装着黎民众生的首辅,值得赵玉清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