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宋朝那些谣郎们
作者:妃梦潇湘   人在大唐,我靠宫斗系统称帝了最新章节     
    关于武顺母女与李治有一腿的谣言,由来已久。
    李昭一点点给青鸾分析:“韩国夫人武顺被封国夫人,是655年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的事情。”
    “武敏之出生在643年,就算他妹妹贺兰氏比他小一岁吧,655年贺兰氏也不过十一岁的模样。”
    “也就是从655年开始,韩国夫人可以出入宫廷。”
    “《新唐书》却编造说‘韩国出入禁中,一女国姝,帝皆宠之。韩国卒,女封魏国夫人,欲以备嫔职’?”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655年后,韩国夫人可以自由往来宫廷,和她女儿一起获得李治宠幸,她死后女儿就被封为魏国夫人,李治想纳贺兰氏做妃嫔。
    李昭冷笑:“简直是胡说八道!母女两个同时获宠就很奇葩了,其中一个还只有十一岁?李治哪有这么禽兽!”
    “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是为了固宠,才让姐姐母女进宫伴驾的,这就更没道理了!”
    “以武皇的智慧和宠爱,她根本没必要让自己的姐姐进宫。”
    “就是要固宠,直接提拔一个美貌宫女不是更容易掌控吗?”
    这帮谣狗根据武顺颇受宠爱之事,生生脑补出一场宫斗大戏,真是够了!
    武顺一定是受皇帝宠爱,才能自由出入宫廷吗?她不能是受皇后宠爱啊!
    历史上因为受皇后、太后宠爱而自由出入宫廷的女人又不是没有,汉朝馆陶长公主,清朝荣寿公主,不都是这样的贵人吗!
    “武顺女儿贺兰氏封魏国夫人的谣言,也是宋朝那帮谣郎的杜撰。”
    “《旧唐书》以及出土的韩国夫人墓志铭里,压根没有贺兰氏封魏国夫人这回事。”
    李昭吐槽道:“退一万步来讲,就算贺兰氏封魏国夫人是真的。”
    “历史上武顺死在665年,就是今年,此时贺兰氏最多二十一岁,按照唐朝贵女的结婚年纪,也早就结婚了,凭借皇后姨母的权力封国夫人不无可能,但李治也不可能直接让一个有夫之妇做妃嫔啊!”
    唐朝这种封国夫人的女人,一般是结了婚的,丧偶的妇人也可受封,但做了国夫人就不可能做妃嫔啊!
    李隆基那么不要脸,也知道先把杨贵妃度为女道士,解除婚姻关系后再纳为贵妃呢。
    李治真要纳贺兰氏,怎么也得遮掩一二,不可能大喇喇地宣告自己要纳已婚的妻家外甥女做小老婆吧?
    李治要是真敢这么做,非被大臣们喷死不可。
    然而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大臣们就李治要纳贺兰氏为妃一事喷过皇帝的,足见李治跟贺兰氏有一腿、要纳她为妃之事纯属谣言。
    《新唐书》的记载简直自相矛盾,牛头不对马嘴!
    李昭在系统空间里找了把摇摇椅,躺下后悠悠道:“而且贺兰氏外祖父,哦,现在该叫祖父了——他后来被武则天封了魏王,武则天还把母亲的宅邸改为魏国寺。”
    “书上又不是只有这一个封号能用,武则天怎么可能让亲爹、亲妈的寺庙和侄女用同一个封号呢,论理是讲不通的。”
    至于历史上的贺兰氏如今到底多大年纪……
    李昭是这么想的:“贺兰氏她爹贺兰安石生卒年不详,而武顺死于665年封禅之前,《旧唐书》记载贺兰氏时,又说她是韩国夫人女,未封诰命,应该是未出室的小娘子。”
    “她在武顺死后就进了宫,由武则天抚养,颇受宠爱…………”
    按照已有条件,李昭推断:“665年,也就是今年的贺兰氏,年纪肯定很小,绝对不超过十岁。”
    倘若贺兰氏已经到了议亲的年纪,武则天把人带进宫里养着干嘛,不得赶紧给孩子挑个好夫君,以告慰姐姐的在天之灵啊!
    “和史书上记载的不同,其实历史上武则天和武顺关系很好,根本不是什么妒后与宠妃之间的关系。”李昭如是道。
    “武则天成为皇后时,立马封自己姐姐为一品国夫人,要知道武顺丈夫此时也不过是个豫州法曹参军,不过芝麻大点的小官,因为武顺直接连升几品,做了洺州长史。”
    “武则天可是还有个小妹妹的,但她却没有封妹妹任何诰命,也没有提拔妹夫。”
    “武顺在武则天掌权后,可以自由出入宫廷,死后武则天曾经为她立崇福寺祭祀,武皇登基还追封她为长公主。”
    李昭对男权狗·史学砖家污名化女性友谊、亲情的行径极其厌恶:“而新旧唐书居然把她们之间的关系,污蔑成酷爱撕逼的妒后和宠妃?!”
    李昭怒道:“武则天给萧淑妃立庙了吗?给她小妹立庙了吗?”
    “都说狗改不了吃屎,也不知道这群谣先生吃了多少自己的屎,张嘴就喷粪了!”
    少顷,李昭平息了一下怒气,接着道:“总之,武则天和武顺关系很好,那么665年武顺死了,武则天将她年幼的独女接入宫中抚养,合情合理。”
    青鸾愣愣:“那、那历史上记载贺兰氏死在明年武则天封禅泰山、回京城之后,她的死因……”
    李昭嗤笑道:“还能是怎么死的!”
    “《旧唐书》记载:乾封年间(公元666年),武惟良与弟淄州刺史武怀运,以岳牧例集于泰山之下。”
    “因武惟良等献食,武则天密令人以毒药贮贺兰氏食中,贺兰氏食之,暴卒,(武则天)归罪于武惟良、武怀运,乃诛之。”1
    李昭仔细拆解这段话,提炼了重要信息:“贺兰氏是吃了武惟良、武怀运两人进贡给武则天的食物死掉的。”
    “武惟良是始州刺史,武怀运是淄州刺史,始州在今天的四川广元,靠着大山;淄州在今天的山东淄博,比邻大海,你说他们进贡的食物是什么?”
    去年淄博烧烤还火了一把,原因也很简单,当地各种烧烤原料——尤其是海鲜类,丰富便宜呗!
    青鸾恍然大悟:“武惟良进贡的是山珍,武怀运进贡的是海味!”
    系统空间里,李昭赞许点头:“没错。贺兰氏是暴毙而亡,死因八成是海鲜过敏。”
    “武敏之后面跟李治哭诉妹妹之死时,也说过他上朝前人还好好的,下朝后人就没了,中间只隔了半天时间,说明贺兰氏死得很快。”
    李昭叹息道:“严重的海鲜过敏会导致呼吸困难,致死率极高,发作更是迅速,古代大夫又鲜少有人知道过敏这回事儿,不知道症状,又怎么会治疗呢?”
    贺兰氏真的是挺倒霉的,未及金钗之年,就因海鲜过敏暴卒而亡了。
    李昭对《旧唐书》阴谋论贺兰氏之死的谣言嗤之以鼻:“古代最毒的药是砒霜,砒霜发作至少要一天之后才会死亡,期间人还有可能救回来,而贺兰氏不过半天功夫人就没了,怎么可能是被武则天下药毒死的!”
    “《旧唐书》成书于五代,是后人根据史料复制粘贴写出来的,过了那么多年,他们参考的许多史料有些缺胳膊少腿,连一些将军的事迹都有所缺失。”
    而且啊,最重要的是:“《旧唐书》在宋朝曾经被修正过一次。”
    “‘武则天密令人以毒药贮贺兰氏食中’?这段谣言也不知道是宋朝哪个谣郎编上去的!”
    青鸾附和着点头:“是啊,污蔑武皇,太可恶了!”
    至于武惟良兄弟俩的下场,李昭哼笑一声:“贺兰氏是武顺幺女,武则天最亲密胞姐的女儿,她暴毙了,武则天自然要查个清楚。”
    “武惟良兄弟送来的东西,在经过御医检查后可能没发现有毒,但孩子是吃了他们送来的东西才死的,而且他们又是因为武顺才被贬官,有充足的动机谋害贺兰氏。”
    “武则天悲愤交加之下,污蔑他们下毒杀了贺兰氏,要他们兄弟偿命,也就不足为奇了。”李昭做了总结。
    李昭悠然道:“青鸾,你在这里守着,等着看武顺母女的反应。”
    “我到底杀了她们的至亲,和她们是结了仇的,不盯着点怎么行?”
    青鸾:“哦,好!我知道了!”
    青鸾恪忠职守,做了一下午的梁上君子,等得都快打瞌睡了,底下遣散了不少奴仆、沉默着烧纸的武顺母女方有了动作。
    武顺早便醒了,等武媚娘派人把武敏之的后事料理好,她就和女儿披上了麻衣,在这里静静陪着武敏之。
    武顺看了看女儿:“敏徽,你还病着,先回去吧,这里我来守着。”
    武敏徽眼眶通红,她摇摇头,吸了吸鼻子:“我不,我要在这里陪着阿娘,陪着阿兄。”
    “阿兄被雷劈的时候,肯定很疼、很害怕,玉斗玄尊怎么那么歹毒……”
    武敏徽一语未毕,武顺大惊失色。
    她连忙伸手捂住了女儿的嘴,并疾言厉色地喝止她道:“敏徽!!!闭嘴!!”
    年仅七岁的武敏徽愣住了,她眸泛泪光,眼泪一串串掉下来,武顺心头大痛,跟着落泪。
    她把女儿抱在了怀里,安抚道:“对不起,孩子,母亲不是有意要凶你的。”
    武敏徽呜咽不止:“呜呜呜!阿娘!”
    武顺流着泪,拍打着女儿瘦弱的脊背,告诫她道:“好孩子,我知道你恨,但——不要在背后直呼那位尊神的名号,她听得见。”
    青鸾和远在系统空间的李昭:啊这……确实听得见。
    武顺异常清醒:“还有,不要怨恨那位尊神。”
    武敏徽气急,一把挣脱了母亲的怀抱:“为什么?!我连恨都不能恨了吗?!”
    武顺泪流满面,颓然地看着女儿,轻声道:“因为我们恨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