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崇祯帝商议借款
作者:胖头鱼的大头猫   魂穿大明,我从西南打到东北最新章节     
    虽然范复粹当上了心心念念的内阁首辅,但是他也从中看出了崇祯帝刻薄寡恩,虚伪反复的性格。
    范复粹虽然与薛国观不对付,但是对于薛国观提出的筹款计划还是赞同的,毕竟历来国库空虚,要么打百姓的主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
    但是眼下百姓已经被逼得造反,商人也大都投靠了权贵,现在要想筹钱,就只有向官僚、权贵们筹钱。
    实话实说大明立国近三百年,还是有很多忠心的臣子,愿意在国难时刻毁家纾难。
    但是你崇祯帝作为皇帝,肯定是要以身作则的,皇帝既然拥有了天底下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应该有义务去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只有天下是安定的,你皇帝的权力才是稳定的,所以这个时候,崇祯帝应该以身作则,给百官当好一个典范。
    按理说皇帝作为天底下最富有的人,钱财对于他来说是天底下最没用的东西了,权力才是他最重要的东西。
    但是或许是崇祯帝没有接受过正统的皇帝教育,崇祯帝将钱财看得十分的重要,虽然崇祯帝十分的节俭。
    也多次的出内帑犒军,但是到了他需要实打实的拿出大笔银子来的时候,崇祯帝小家子气的性格就体现出来了。
    总是不愿意,崇祯帝自己不愿意就算了,只要他能一碗水端平的从大臣、勋贵中筹钱也行。
    崇祯帝在逼迫大臣、勋贵筹钱时,总是依亲疏关系来决定,对于跟他关系好的比如周家、田家,崇祯帝就总是视而不见。
    对于那些关系不好的,又没有什么权势的,崇祯帝就使劲的刁难,比如李国瑞一家。
    在李国瑞被他逼死之后,崇祯帝还要追着他家的人要所谓的“四十万两银子捐款”,属实是欺人太甚。
    使得崇祯帝在勋贵中的形象也大打折扣,勋贵们也开始联合起来糊弄崇祯帝。
    ……
    崇祯帝见范复粹来了之后,就将杨嗣昌的信递给了他看。
    范复粹仔仔细细的看了杨嗣昌的信好几遍,同时在心底认真的琢磨起这件事来。
    对于范复粹而言,他现在不关心此事的处理方式,他更在意崇祯帝的想法。
    毕竟要是按照他的想法来,万一要是出了什么纰漏,他也免不了与薛国观一样的下场,范复粹年事已高,当上了他心心念念的首辅之后。
    他已经没了在官场上继续斗的心气,只想着找个合适的时机致仕,平安的离开朝堂。
    基于这个想法,范复粹开口道,“杨督师信中所言,事关重大,还是得交由陛下圣裁!”
    “朕当然知道此事事关重大,不过爱卿毕竟是朕的首辅,爱卿的意见朕还是相当重视的,还请爱卿畅所欲言。”
    虽然心中对崇祯帝的鬼话不信,但范复粹还是装出了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陛下一片爱护之心,老臣实在是感动。
    既然如此,老臣就说一下自己的浅见。
    按杨督师信中所说,秦老将军愿意北上,只不过需要二百万两银子的军费。此外,若是朝廷财政紧张,赵安愿意以三分利向朝廷借款。
    在老臣看来,此事答应有答应的好处,答应的话,朝廷就可以得到三万的精兵,还可以将秦老将军绑到朝廷这边,有了秦老将军的三万白杆兵,辽东防线肯定会得到大幅的增强 。
    但是此事也有坏处,那就是朝廷向赵安借款,这成何体统,赵安小儿就应该无偿的上交银子给朝廷才对。
    赵安此举完全是藐视朝廷威严。
    ……”
    范复粹对着崇祯说了一大通模棱两可的大道理,听得崇祯帝昏昏欲睡,范复粹的话表面上一听很有道理。
    但是仔细一思考就知道他说的全是废话,终于崇祯帝忍不了了,他打断了范复粹的话说道,“爱卿所言朕都知道,朕就想知道,你觉得朕应不应该同意秦良玉的请求。”
    “此事事关重大,微臣不敢多言,全凭陛下圣裁!”说罢,范复粹就冲着崇祯帝拜了下去。
    见状崇祯帝只能说道,“在朕看来,这件事还是可以答应的,只不过此事需要户部做担保,爱卿觉得如何啊?”
    “此事还需陛下与户部的李部堂商议,微臣虽然是首辅,但是户部的事宜微臣实在是不了解。”
    没办法,崇祯帝只能命人去请户部尚书李待问前来一起商议。
    李待问是崇祯帝十分信任与敬重的一位臣子。
    天启六年,李待问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府。
    当时,魏忠贤权势正盛,到处建造生祠,在南京的生祠建在了去明孝陵大道上。
    凡去拜祭朱元璋孝陵的官员,守祠太监都要其一同拜祀魏忠贤的魏祠。
    李待拜祭朱元璋的孝陵后,立即驱车赴任,不去拜祀魏祠。
    魏忠贤知道后,对李待问怀恨在心。
    不仅如此,当时的松徽等郡得地方官员,为了巴结 魏忠贤都争相请求给魏忠贤建祠,李待问把他们的请求驳回。
    不过当时适逢楚地山民起事,魏忠贤就借这两件事罗织罪名陷害他。李待问便托病辞职。
    直到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皇帝重新启用李待问,任用他为户部右侍郎,总督漕运,崇祯十一年(1638年),李待问升任户部尚书。
    李待问的身体不好,毕竟崇祯时期的户部尚书实在是一个苦差事,李待问为崇祯筹划军粮,尽心尽力,积劳成疾之下得了痿病(不能行走)。
    因此崇祯对他特许,在召见时让他坐着回答。
    当侍卫抬着李待问到了上书房之后,没有过多的寒暄,崇祯帝就将杨嗣昌的信递给了他。
    李待问如范复粹一样,仔仔细细的看了好几遍,才对着崇祯帝问道,“不知陛下召老臣来所为何事?”
    “爱卿,如今大明的财政情况没人比你更清楚了,你觉得我们应该向赵安借钱吗?”
    “陛下,在微臣看来,如今只要有人愿意给朝廷借钱,朝廷就应该借,不仅仅是这二百万两银子。
    只要赵安愿意借,就算是两千万两银子,我们也照借不误。”
    “可是三分的利息,要是朝廷还不上,只需要几年,就会滚成几百万两,到时候如何是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