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刘宗敏归心
作者:胖头鱼的大头猫   魂穿大明,我从西南打到东北最新章节     
    刘宗敏听完赵安的话,仿佛是入定了一般,他开始认真的思考赵安的话。
    赵安从来不会小看古人的智慧,他们或许是受限于时代,对于现代的一些科学知识了解不够。
    但是在文化、政治、哲学、思想等方面,古人并不逊色于后世的那些人。
    就比如先秦诸子百家的着作,《论语》、《中庸》、《道德经》、《商君书》《孙子兵法》……
    这些着作,一直是到了后世,都仍然从道德、法律、政治、军事等等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后世的人们。
    赵安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自己最大的优势,是脑子里那些后世的科学技术。
    社会理念,以及了解这个世界的发展趋势 ,所以赵安非常有自知之明的,没有去和那些朝廷大佬呢玩弄权术。
    也没有去和他们搞什么阴谋诡计,开玩笑,能在大明朝混到中央重臣或是封疆大吏的人。
    有哪一个是好对付的,那群人都是从科举这条路一步一步考上去的,科举制度下,每一个能考中进士的人。
    都是既聪明,又勤劳的人,有人说八股文死板,就以为八股文选出来的进士,都是一些书呆子。
    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理解八股文,八股文从科举制度上说,在赵安看来,绝对是一次重大的突破,绝对是利大于弊。
    原因很简单,科举诞生之初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打破,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样的一种情况。
    是为了给社会,留下一条底层人,步入上层社会的通道。
    但是在八股文之前的科举,当选定考题之后,考生开始写文章,但是是人就会有立场,而每个人的立场都是不一样的。
    举例来说 ,以焚烧秸秆这个为题,写一篇文章。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应该烧,有的人会觉得不应该烧,这时候,如果你是考官,你是不是会偏向于,与你持相同观点的考生?
    那么长此以往,科举选出来的考生,就是与主考官思想类似的考生,就增加了朝堂上结党的风险。
    既不利于皇权的统治,也加剧了新的学阀和门阀的产生,这一点,在宋朝的时候,体现的非常的明显。
    就连儒家内部,也因为观点的不同,而分为了诸多的流派,彼此之间相互攻击。
    而八股文虽然是死板,注重格式工整,词藻华丽,很多的考生为了写的八股文格式工整,词藻华丽,往往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这样一来,恰恰的避免了主考官,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决定录取情况。
    八股文在赵安看来,更像是是一种复杂的文字游戏,就类似于数独,只不过需要考生对四书五经非常的熟悉。
    这样选出来的考生,绝对是考生中最高智商的一群人。
    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其实也是借鉴的这一思想,考中公务员的人,他们或许不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但是能考上公务员的人,从智商来说,绝对是很高的,而且非常的刻苦,不然也不可能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
    本身的高智商,加上刻苦,只要需要略微的培养,他们就能够快速的适应自己的工作。
    而这些聪明人,经过不断的锻炼,厮杀,最终,其中的佼佼者,走上了高位 。
    成为了中央重臣,或是封疆大吏,可以说凡是能够从科举出身,最终走上高位的人,无一不是智商、情商、见识甚至是运气都非常强的人。
    走上层路线,去跟这样的一群人,比阴谋诡计,比朝堂权谋,赵安自愧不如。
    所以赵安选择的是,后世教员选择的群众路线,从农村包围城市。
    华夏的农民,是这个世界上,最单纯善良的农民 ,也是最能吃苦耐劳的农民。
    这并不是说他们傻,黄种人人均的智商,是地球上最高的。
    只不过因为华夏的古代统治者们,太聪明了,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拿捏华夏的老百姓。
    比如宗族、保甲制度、株连、连坐等等,通过精准的拿捏百姓的软肋,使得他们不敢主动的去造反。
    除非是到了真的活不下去的时候。
    但是他们真的分不清好坏吗?也不见得。
    后世的洋人进攻四九城的时候,无数的百姓,替洋人带路,扶梯子,为什么?
    就是因为,洋人买他们的东西给钱,而那些官兵们,不光不给钱 ,甚至还抢他们的东西。
    这样一对比,有多少老百姓还会去帮助官军打洋人呢?
    在民族意识还没有觉醒的时代,你指望老百姓仅仅凭借一腔热血去爱国,是不可能的。
    要是大明的百姓,真的都有那么强的民族意识,就凭满清那几十万的人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坐稳天下的。
    发动群众,争取群众,是赵安的总路线。
    所以赵安主要的精力 ,都放在提高西南几省的生活水平上。
    经济基础才能决定上层建筑,没有钱,赵安如何去养兵,去建学校,去搞科研。
    而只有百姓们知道,跟着你才能过上好日子,他们才会愿意站到你这一边。
    ……
    当刘宗敏,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赵安也在自己的脑海中,梳理着自己的思路。
    就在这时,刘宗敏对着赵安问道,“赵大人,您说的话,理论上很好,但是现实中,只要有官和民。
    只要有种地的和不种地的,那么不公平就还是会存在啊?
    恕我直言,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农民,那么农民就是最辛苦的人。”
    “你的思想,方向上是对的,但是太过于片面了。不如你将,种地,换成劳动怎么样?”
    “劳动?”
    “没错,就是劳动。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需消耗各种各样的物资,这些物资都是劳动创造的。
    农民种地产生粮食,这只是最基本的。就如你以前是个铁匠一样,你打铁也是劳动,
    厨子制作饭食、轿夫抬轿子……、官员审案、收税、赈灾……这些都是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