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收取商税的前提
作者:烟雨江南醉成风   大唐小说家最新章节     
    王宽去通知其他人的时候,崔少宇也跑出教育部,去往皇宫,用朝廷大员才有的腰牌进去之后,轻车熟路的走去御书房。
    “哟,崔尚书,您来了,刚好陛下让我去找您呢,你看着不是巧了么。”
    刚到御书房门口,崔少宇就遇到了李世民的近侍,刘公公。
    “那感情好,刘公公快带我进去吧,我也刚好有要事要与陛下禀报。”崔少宇觉得来的好不如来得巧,都不用在御书房等了。
    “好,崔尚书请和我来。”
    刘公公带着崔少宇到御书房门口,就看到李世民在埋头看奏折,看着书桌上整整齐齐四堆几十公分高的奏折,只能说李世民他真的很努力。
    “陛下,崔尚书带到了。”
    听到刘公公的话,李世民起头来惊讶道“这么快?”他还以为自己看奏折入神了,导致不清楚过了多久,转念一想不对啊,我看的是第一封奏折啊,里面打招呼的话都还没看完。
    “回陛下,奴婢刚好在门口遇到了来找您的崔尚书。”
    “原来如此,进来吧来少宇。朕刚好有事找你。”
    崔少宇闻言直接步入御书房,刚准备行礼,李世民就说道“不用了,朕知你心高气傲,以后无人之时,就不用行礼了。”李世民给了崔少宇他的心腹大臣才有的待遇。长孙无忌的话他一直记得,真心换真心。
    “谢陛下。”崔少宇还是行了一个礼,他还真不是不想行礼,毕竟崔氏家风严格,从小的礼法教育还是影响到崔少宇不少。
    “都说不用了,自己找一个地方坐,朕找你来是想问你,占城水稻已经抢在春耕的末尾种下,后续需要注意什么?”李世民准确的问道了崔少宇的盲点。
    “......陛下,您觉得我是会种地的人吗?”崔少宇指着自己说道“那几万林邑奴隶,不少以前都是庄稼汉,你把这些人筛选出来送去各地教如何准确种植不就可以了么?”
    崔少宇的话一下噎住了李世民。
    “嗯...也是,朕习惯的以为你很了解这个占城水稻,倒是忘了那些奴隶了。”能听意见,知错就改,一直是他的优点。
    “那你来找朕何事?禁宵今日开始在长安解除,难道是你教育部有什么事情你解决不了吗?”
    崔少宇听李世民终于问他来干什么了,赶紧说道“陛下,虽说教育部是因为各种原因才成立的,但是也是大唐正式的三省七部之一是吧。”说完,眼巴巴的看着李世民。
    “没错。”
    “那我们也有权找户部批费用是吧。”
    “是的。”
    “那我教育部的人的俸禄也是户部发放也没错吧?”
    “是没错,少宇你到底想说什么?”
    李世民觉得崔少宇话里肯定有坑,想打断他的话,好让这个坑他不用踩。
    “陛下,教育部各地学堂,数量两万所,您是知道的,夫子最少也要四万人,这数万人都是归属教育部的,可是户部只给我们批了五千贯,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么?”崔少宇可不管李世民想不想听,反正他就是来要钱的,如果李氏没说他没钱,那就需要听他的办法了。
    李世民听完崔少宇说的,脸上少有的红了一下,也知道户部给教育部批的五千贯,因为这个就是他盖的章。
    可他也没办法,大唐现在的国库是真的非常穷。贞观元年的税收只有一百来万贯,其中大部分还变成赔款了。可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要是不崔氏捐了数十万贯,有些地方的官员俸禄都发不了。
    “少宇,你是不知道,如今国库空虚,实在没有太多钱财能支持教育部的俸禄了,那五千贯,都是你前几日送到朕内帑新茶的..代言费?就是这个。剩下的只能七家自己想办法了。”李世民还想白嫖。
    崔少宇翻了一个白眼。
    “陛下,这教育部是朝廷的教育部,不是世家的,你可想好了,真的完全让世家处理,您放心吗?大唐现在三百万户,一千七百万人,其中应该近四百万孩童,陛下真的放心这四百万人进入完全是世家掌控的教育部吗?”
    “......好吧,但是少宇,国库是真没钱了,四万夫子,每个夫子每月的月钱,是两贯,每个月就是八万贯,这样算下来,大唐每年的赋税只够维持教育部的了。”
    李世民两手一摊,表示无能为力,毕竟谁也没有算过这两万所学堂所需要的花费。
    “所以,我给陛下想到了一个办法,一个让大唐不再缺钱的办法。”
    崔少宇的话如同恶魔的低语,不断地诱惑着李世民。
    “什么办法,快说,朕没功夫和你打哑谜。”李世民没好气的说道。
    “陛下,你有没有想过收商税?”崔少宇也不绕弯子了,小声说道。
    李世民还以为崔少宇有什么好主意,原来是一个馊主意。
    “少宇,你可知道,收商税,首先是天下大大小小的世家会第一时间反对,第二,商税收多少合适?收多了不合适,收少了不如不收。”
    李世民说了一下实际情况,收多了世家不配合,收少了得罪世家还没多少收益。
    毕竟大唐不是后面的宋朝,宋朝时期,天下的世家经过唐末战乱,加之黄巢起义的定点清理,已经没有了成气候的门阀,所以收取商税没有遇到太多阻力,但是这几百年前的贞观,想收商税,难,非常难。
    “陛下,以前或许会很难,现在有了教育部,您和世家之间有了沟通的渠道,您不努力一下,怎么就知道完全不可能呢?还有就是商贾虽然是投机取巧,但是,大唐的繁荣,他们也是功不可没的。”
    崔少宇帮商贾说了一些好话。
    这贞观初期的大唐,李世民不止想压制世家,还顺便压制了商人,唐律疏议中还规定了不少针对商人的条律,商人的法律地位同于畜产。
    普通的商人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后代仍为贱籍,甚至连姓氏都没有,也不许有,在崔少宇看来,实在过于严苛。
    “那些商贾,不事生产,只会投机倒把,能有什么用,上次听你的建议,去找那些商贾来募捐,随便就捐了数万贯,可想而知他们吸了多少民脂民膏。”
    时代的局限性,让李世民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商人对于物品流通的重要性。
    “算了,朕现在不想谈论这个问题,你说教育部是朕与世家沟通的桥梁,你有办法说服其他几家让朕收商税不成?”李世民回到主题,能充实国库,他都愿意试一下。
    “办法很多,就看陛下愿意不愿意了。”
    崔少宇答非所问。
    “你不说,朕如何知道愿不愿意呢?”
    李世民也习惯了崔少宇的说话方式,喜欢反问是吧,朕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