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过血
作者:白渊月   殿下臣最新章节     
    “薛敬辞”受伤的消息传到六诏山营地不久,李崇和王猛尚不及出发前去南疆戍边军营探访“薛军师”的伤情,就收到了拔营班师速回湘州驻地的秦王军令。
    其实,早在薛真卿受伤当晚,慕容成岭就带着薛真卿、张太医和丁聪一行率先出发赶回庐阳。
    山道上,抱雪胭脂领头,丁聪押后,四匹毛色油光水滑的汗血宝马拉着两架马车载着薛真卿和张太医,绝尘而去。嘚嘚马蹄和着辘辘车声,打破山里夜晚的宁静。
    一路争分夺秒日夜兼程,张太医年事已高,自从马车驰上了山路,他便被颠了个七荤八素,自觉再这样跑下去,车轱辘没散架,自己的这把老骨头倒要先交代在这里了。
    就在他背脊紧倚辇壁,一手扶牢轿棂,一手颤巍巍掏出晕车药刚刚送服下肚之时,车外传来秦王慕容成岭勒停马匹的“吁”声。
    车刚停稳,帘子便被丁聪一把掀开,用那个年龄的少年人特有的公鸭嗓嚷嚷道:“老太医,殿下有请。”
    张太医知道,这是又到了该给“薛敬辞”治疗的时候了。他总觉得秦王慕容成岭的脑袋里似乎有个漏刻,能分秒不差地计算着时辰。
    进到“薛敬辞”马车里的时候,秦王慕容成岭已经守在一侧。
    张太医在火烛上烤过两柄薄如蝉翼形似柳叶的小刀,对慕容成岭行礼说道:“秦王殿下,准备好了吗?微臣这就开始了。”
    慕容成岭点头拱手道:“有劳老太医了。”说着,随即解下精钢腕扣,挽起衣袖露出覆着薄肌的手臂。
    这就是张太医为“薛敬辞”想出的暂时保住性命的办法。
    起先,每日每隔三个时辰就给“薛敬辞”放一次血,不让毒血侵蚀心脉。如此循环三日后,中毒之人虽暂时不会因为中毒而亡,但也会因为缺血而陷入另一种威胁生命的危险。
    于是,在第四日起就需要血液可以与之相融之人和“他”进行“推宫过血”。
    此刻正是第四日。而,慕容峤正是那个准备同薛真卿进行“推宫过血”之人。
    所谓“推宫过血”便是——割开二人腕上的一根较大的血管脉络,再取一截洁净的软管,插入两者的血管开口内,然后由过血之人慕容成岭用真气运功,将自己的鲜血推进“薛敬辞”的血管里。
    同时,张太医还会割开“薛敬辞”另外一只腕上的血脉,慕容成岭一边推宫过血,一面会有毒血从“薛敬辞”的另一只手腕上的伤口流出,直到流出的血色由黑转红,一次“推宫过血”才算完成。
    而这样的救治一路上还需要每日每隔三个时辰进行一次。而每一次推宫过血所需要的血量会逐渐增多。因为一日不解毒,“薛敬辞”的中毒便会日益加深,体内毒血也就会蓄积愈多。
    张太医计算了时间,这个暂时保命的办法,至多也只能坚持六日,之后“推宫过血”的法子也会不再可行,因为中毒太深,推宫过血之人也会有性命之虞。
    张太医深吸一口气,然后屏气凝神,端稳手,三指夹着柳叶刀,认清脉络后,割开了两人的血管,鲜血汩汩无声流出,慕容成岭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一场“推宫过血”下来,车内三人皆是大汗淋漓。张太医替“薛敬辞”绑伤口的时候,慕容成岭已经自行包好腕子,用牙咬着绷带一头,给自己打着结。
    “主子?”在车外守候的丁聪见车内多时没有声息,终究还是沉不住气喊了一声。
    慕容成岭闻声,立马掀开帘子,顺手拍拍丁聪的肩头说道:
    “好了。稍后你扶张太医回他车里休息,再把这里收拾一下。休息一个时辰咱们得继续赶路。”
    丁聪领命扶走了张太医,回来收拾“薛敬辞”车里的血盆之时,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这只是第一次推宫过血,毒血已经积满了铜盆的盆底。
    丁聪明白,昏迷中的“薛敬辞”流出了多少毒血,他的秦王殿下就相应失去了多少鲜血。按照张太医的说法,今后每一次的推宫过血的血量只会越来越多,今夜这还只是第一场……
    他担心慕容成岭的安危,匆匆跑去张太医车里再次确认道:“老太医,推宫过血真的非得秦王殿下不可?其他人就不能代替?”
    张太医点头道:“是。推宫过血乃是险招,首先供血之人需要内力足够雄厚,才能将血液进行‘推宫’的同时,亦不让对方毒血回流侵入自己的血脉。”
    “其次,必须两者血液可以互相融合。这点最为重要。全军之中内力雄厚可以执行‘推宫’的军士里头,唯有秦王殿下的血液可以和薛先生相融。否则,老夫也绝不会让殿下涉险。”
    丁聪又问:“除此‘推宫过血’之外别无他法?”
    “哎”,张太医长叹一声,说道,“殿下仁义,执意要救薛先生。若有其他法子,丁侍卫,老夫岂敢让秦王的万金之躯受损?此番也是拿我自己的项上人头在冒险。”
    丁聪喃喃讷讷嘀咕道:“难道那些坊间传言都是真的?主子竟肯为薛先生冒险至此。”
    “什么?”张太医耳背没有听清丁聪下车前的那几声低声嘀咕,问道。
    丁聪说着:“没什么。我说,让您老小心给治着。薛先生不能死,殿下更不能有什么三长两短。”话音未落,人已经跑远,探查前方道路去了。
    ……
    在薛真卿随慕容成岭远征南疆的时候,西楚蜀郡锦华宫中的赵凌云也没闲着。
    他一边等着这个月的十五到来,一边思索着如何让西楚“无中生有”,生出钱来去同大燕买粮。安稳度过这个灾年,又为他日复国之战囤下足够的粮草。
    已经过了孟春时节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河道冰雪消融,不过今年的惊蛰日蜀郡依旧很冷,东风没能带来贵如油的春雨,却裹挟着瑟瑟寒意拂过锦华宫的朱墙碧瓦。
    “陛下。”闻喜公公自广元王府归来,屏退所有人,掩紧御书房的门后,说道,“陛下,广元王今日问起皇后的情况了。老奴依照陛下所言,说她偶感风寒,无大碍。正居坤朗殿静心休养。他也没再多问什么。”
    “舅舅,坤朗殿里的那位怎么样了?”赵凌云边翻着书页边问道。
    闻喜公公回禀道:“关于迷香媚药华胥合欢的来历,皇后还是不开口。不过,禁足殿中这些日子,看着心情并不坏,三餐按时进,吃得还不少。”
    赵凌云翻书的手指顿了顿,并不抬头,继续翻着书,道:“不管他周氏父女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回都该叫他们消停了。”
    “是。”闻喜公公诺道。
    “还有这个,老奴也替陛下拿来了。”说着,闻喜公公将一张黄金面具双手奉到赵凌云的面前。
    赵凌云放下手里的书卷,接过面具,仔细端详片刻,感叹道:“公输先生好手艺,除了地龙、木鸢这等机巧之物,连这种金银饰品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
    “正是。”闻喜公公说道,“不过,公输先生也说了,亏得陛下得到了皇后所藏的面具纹饰图样,否则,他也只能做个七八分像,若是熟识广元王之人,站到跟前细瞧,恐怕也会因为纹饰不同而被识破。”
    赵凌云笑道:
    “广元王小心谨慎,又处处设防,可惜他没想到自己用来圈住我的宝贝女儿会成为他的软肋。”
    “身边跟随多年的心腹之人竟是仇人之子。”
    接着他又抚摸着面具,话锋一转,幽幽说道:
    “真是奢侈,这样的黄金面具,我听周沂雪说,周瞻老贼竟有三个。我身为一国之君,为了偷偷凑这样一块够打面具的金子还筹了段日子呢。”
    “金银铜铁本就是贵重之物,黄金又是其中至贵”,闻喜公公说道,“若不能从大内、国库中调拨,纵使是陛下,要凑出这些足够打张面具的量来还真心不易。”
    “舅舅,您说什么?”赵凌云闻言,脑海中犹如电光一闪,裂缺霹雳,这些日子困扰他的问题,似暗夜迷雾被顿时劈开,得见天光。
    闻喜公公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答道:“老奴说殿下凑这些金子不容易……”
    “在这之前说的那句!”赵凌云提高声调说道。
    闻喜公公讷讷,道:“黄金至贵……”
    “不!”,赵凌云目光灼灼,说道,“不是这句。舅舅您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竟不自知!舅舅方才说了,‘金银铜铁本就贵重之物’啊!”
    闻喜公公依旧不解,手执拂尘躬身行礼,说道:“老奴还请陛下指点迷津。”
    “舅舅可知为何金银铜铁这些死物能有价值?”赵凌云不等闻喜开口,便又自问自答道,“金银铜铁本身无价,人们需要什么都是以物换物,按需交换,比如农夫拿一担麦子换猎户手里的一窝兔子。”
    “但,难免有人觉得有失公平,不愿交换,于是我们的祖先们人为赋予了金银铜铁价值,让它们成为衡量其他物品价值的砝码。”
    闻喜公公侧首而立,似在思考赵凌云的话。
    赵凌云继续说道:“要解西楚粮食之困,唯有先解决国库空虚的财政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再苦一苦西楚百姓,增收税银。但是,我若是这般做了,又和亡国的孝钦帝有什么区别?”
    “要解西楚燃眉之急,唯有‘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便是效仿先人,将本来不值钱的东西变得值钱!”
    文嘉帝赵凌云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从此国内百姓吃饭、以及复国远征的用度便再不用发愁了!他不禁仰天长笑,推开御书房的大门走了出去,剩下依旧百思不得其解的闻喜公公怔愣当场、原地发懵……
    孟春的夜空,新月如钩,星子稀落。
    赵凌云在夜空下长笑片刻,那笑声还在苍穹之下激荡回旋,他笑着笑着忽然戛然而止,复又换上了落寞的神情,心道:“卿儿,再等等,待我复国,待家仇国恨得报,这一次,一定三书六礼、四聘五金、八抬大轿、明媒正娶!”
    相思,是种无药可救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