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从宁夏同心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纳米技术专家张锦
作者:钩藤草   院士之路最新章节     
    院士出生地
    张锦院士,汉族,1969年12月出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张家塬乡汪家塬村。
    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处鄂尔多斯台地与黄土高原北部的衔接地带,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
    同心县东与甘肃环县相邻,南与固原市接壤,西与海原县相邻,北与中宁、红寺堡接壤。
    同心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西汉时即设置县府,命名“三水县”,至今建县达 2200 多年。
    这里既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经过之地,又是回汉各族人民交往、融汇的地方,积淀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
    例如,规模宏大的明王陵墓、雄伟壮观的康济寺塔、绵延数十里的古长城以及种类多样的古生物化石等,都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同心县是回族聚居地,伊斯兰教在当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同心清真大寺是当地宗教文化的重要代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充分展现出宗教艺术的魅力。
    出生地解码
    张锦院士出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心县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气候干旱、自然条件相对艰苦。
    这种环境使得张锦院士从小就经历了资源匮乏、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状况,培养了他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在科研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这种品质让张锦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不轻易放弃。
    同心县在历史上曾是较为贫困的地区,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张锦院士更能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改变现状的迫切需求,从而激发了他努力学习、追求进步的动力。
    同心县是回族聚居地,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互相影响,积淀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
    这种多元的民族文化氛围使张锦院士从小就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培养了他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文化视野。
    在科学研究中,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他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借鉴不同文化的智慧,为科研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同心县历史悠久,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经过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里曾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为张锦院士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他能够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养出对知识的敬畏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这对于他在科研领域的探索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尽管同心县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但对于张锦院士来说,这反而激发了他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求知欲望。
    在有限的条件下,他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这种对知识的渴望成为他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动力,促使张锦在学业上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为日后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院士求学之路
    1988年9月,张锦考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本科,1992年7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92年9月,张锦考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5年7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5年9月,张锦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是兰州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导师为力虎林教授和刘忠范教授,1997年12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张锦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张锦院士在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的学习,为他提供了坚实的化学学科基础和对物质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深入理解。
    张锦在放射化学专业的学习经历,使他对微观物质世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有了初步的掌握,培养了他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这为他后续在纳米碳材料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例如,在纳米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各种化学分析和实验技术,本科阶段的学习,为张锦提供了这些技术的基础。
    张锦在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化学应用领域的理解和掌握。
    应用化学专业注重将化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使得张锦院士在硕士阶段培养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他日后在纳米碳材料的实际应用研究方面奠定了基础。
    在纳米碳材料的研究中,张锦不仅需要对其基本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研究,还需要考虑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器件制备和工业生产中。
    张锦硕士阶段的学习经历,对他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张锦在兰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并且是兰州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培养。
    这种跨校联合培养的模式,为张锦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丰富的学术资源。
    兰州大学在化学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优秀的师资力量,而北京大学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两所高校的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张锦院士能够接触到不同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这有助于他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张锦的导师是力虎林教授和刘忠范教授,两位导师都是化学领域的杰出学者。
    力虎林教授在分析化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为张锦院士在分析化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刘忠范教授是石墨烯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对张锦院士在纳米碳材料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张锦院士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创新研究的能力。
    院士从业之路
    1998年—2000年,张锦在英国利兹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0年—2006年,张锦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工作,担任副教授。2006年,晋升为教授。
    2007年,张锦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5年—2018年,张锦担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
    2016年,张锦担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
    2018年10月,张锦担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同年,担任北京市低维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11月,张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11月8日,张锦担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
    2023年6月,张锦担任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领导小组组长。
    从业之路解码
    张锦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张锦在英国利兹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使他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科研理念、方法和技术。
    这有助于他跳出国内的研究思维局限,以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物理与化学领域的问题,为其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国外高水平的科研环境中,张锦参与了先进的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操作经验和科研项目管理经验。
    这些经验对于他回国后开展独立科研工作,以及指导团队进行科研项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段经历为张锦建立了一定的国际学术人脉和合作关系,为他后续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打下了基础,有利于他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动态,保持在学术前沿的位置。
    张锦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工作,长期的教学活动使他能够不断梳理和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复杂的科学理论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与学生的互动,也常常能激发张锦的科研灵感,促使他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问题。
    北京大学拥有良好的科研资源和学术氛围,为张锦开展纳米碳材料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张锦从副教授到教授的晋升过程,反映了他在科研上的不断积累和突破,逐渐在该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北大期间,张锦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如教育部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院副院长等。
    这些平台为他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使他能够组织和参与各种学术活动,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
    在北大的科研团队中,张锦能够与优秀的同事和学生合作,共同开展研究项目。
    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张锦突破个人的研究局限,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积累。
    张锦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不仅为他的科研项目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更代表了学术界对他科研能力和潜力的认可。
    这一荣誉提高了张锦在国内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他争取更多的科研资源和合作机会创造了条件。
    张锦担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北京市低维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
    这些职务使他能够与不同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整合各方的资源和优势,共同开展纳米碳材料领域的研究。
    这种跨机构的合作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为他的科研工作带来新的突破点。
    这些职务还使张锦更加关注纳米碳材料的产业应用,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纳米碳材料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也为张锦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应用场景,使他的研究成果更具有实际价值和社会意义。
    院士科研之路
    张锦院士是我国着名的物理化学家和纳米技术专家,长期致力于碳纳米管等纳米碳材料的生长机理、表征技术和制备方法研究工作。
    张锦院士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一种高动态强度碳纳米管纤维的制备方法。
    该方法通过引入聚对苯撑苯并二恶唑(pbo)增强碳纳米管管间作用、机械训练提高取向性和机械处理提高纤维致密性,获得了动态强度高达14gpa的碳纳米管纤维。
    随着应变率提高,纤维发生韧脆失效模式转变,展现出显着的应变率强化效应,在冲击防护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张锦院士团队开发了一种氯(cl)\/水(h?o)辅助长度进一步增加的fccvd (calf-fccvd)方法。
    通过该方法获得的碳纳米管与传统的基于铁的fccvd系统相比长度提高了731%。
    并且,通过 calf-fccvd 纺丝制备的碳纳米管纤维表现出高达5.27±0.27 gpa (4.62±0.24 n\/t)的高拉伸强度,优于大多数先前报道的结果。
    实验测量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cl 和 h?o 在碳纳米管生长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方法为调节碳纳米管生长动力学提供了新途径。
    张锦院士坚持探索碳纳米管等纳米碳材料的结构控制生长规律,在催化剂设计方面取得突破,解决了碳纳米管结构控制与高效生长的难题,对中国纳米碳材料的基础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科研之路解码
    张锦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科研突破方面,张锦在碳纳米管生长方法上取得显着成果,如开发新的fccvd方法使碳纳米管长度大幅增加,且所制纤维拉伸强度高。
    还有制备高动态强度碳纳米管纤维的方法,这些成果展现了张锦在纳米材料研究上的深度与创新性,奠定了他在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学术价值来看,张锦对碳纳米管生长机理等基础研究的推进,在催化剂设计等方面的突破,解决了碳纳米管结构控制与生长难题,推动了纳米碳材料领域的知识进步。
    这一系列成果得到了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提升了他在学界的声誉和影响力。
    在应用前景上,张锦的研究成果在冲击防护等领域有巨大潜力,实现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体现了其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这些都有力地支撑了他当选院士这一学术荣誉。
    后记
    张锦院士出生于宁夏吴忠同心县,家乡的环境或许赋予他坚韧不拔的品质。
    求学之路中,张锦的知识的积累和对学术的追求,为他的院士之路奠定了扎实基础,培养了他的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
    从业之路,使张锦在不同的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北大等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任职,接触到前沿资源和优秀人才,促进了张锦在学术和管理上的成长。
    科研之路的成果是关键,张锦在碳纳米管等纳米碳材料研究中不断突破,无论是新生长方法的开发,还是在材料性能提升上的成就,都展现出张锦卓越的科研能力。
    总之,从家乡到求学、从职业再到科研,每一段经历相互交织,共同助力他成为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