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陛下,此篇文章确实出众!
作者:豌豆大射手   大明:开局老朱为我号丧百天!最新章节     
    总不能告诉他,自己是不想给人下跪,所以等到取得功名,不必下跪之时才来报案吧!
    李虎对此表示理解,随后凝神审视那份证据文书,眉头紧锁。
    “仅有此文书还不够,还需开棺验尸,以确定死者的真正死因。
    否则,这证据尚不足以定案。”
    “贤侄,你是否已经找到死者家属询问过?”
    李虎其实只是随口一问,心中已有派人开棺验尸的打算。
    然而,朱政竟真从袖中摸出另外两份文书递给他。
    李虎接过来一看,神色陡变。
    这两份文书,一份是死者家属的证词,详述死者身患绝症,命不久矣;又提及受无赖蔡季成指使,在王家湾酒楼服毒自杀,事后能得到蔡季成许诺的五两银子作为酬劳。
    此外,家属在文书上按下指纹,同意开棺验尸,并有县令作保。
    另一份文书,则是由应天府内八位仵作联合出具的验尸报告,阵容之豪华,前所未见。
    “贤侄,你是如何说服这么多仵作为你撰写验尸报告的?”李虎不禁发问。
    朱政淡然答道:“我给他们每人五十两银子。”
    “……”
    “真是有钱没处花啊!”李虎摇头苦笑,心中暗自后悔让朱政担任他的文书。
    固然有朱政对金钱似无概念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朱政展现出的强大执行力和周密心思。
    所有文书皆在半年前便已备齐,然而朱政却能耐住性子,直到今日取得功名、拥有更大话语权后才来报案。
    这种沉稳、隐忍与深远谋略,绝非常人所能及。
    尤其是想到朱政如今仍保持着一副温文尔雅的模样,外人怎会看出他内心如此精明算计?
    一念至此,李虎重重一拍桌面,脸色阴沉:
    “此案证据确凿!本官必会为你讨回公道!”
    朱政见状,微微一笑,低声透露:“李大人,那蔡季成并非寻常泼皮,他背后有人撑腰。
    此事若处理不慎,恐怕对大人您也不利。”
    李虎冷哼一声,一个泼皮无赖,即便背后有靠山,又能有多大能量?
    “贤侄放宽心!本官岂是那种畏惧权势、不分黑白之人?若非当今圣上……咳,皇上关照,我早归田卸甲,悠哉度日去了!此案无论牵涉何人,本官必将坚守公义!”
    他慷慨激昂,起身立誓:“身为大明官员,倘若不能为百姓主持公道,这官不做也罢!今日我宁可舍弃乌纱,也要为贤侄洗冤昭雪!”
    朱政听罢,心生敬意:“李大人,您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李虎猛地抓起桌面上的令签,厉声喝道:“来人!”
    “速传应天府蔡季成至大堂会面!”
    “如有抗拒,即刻处决!”
    此刻,李虎恢复了身为知府的威严,掷下令签,同时抛出一张拘捕令。
    朱政初次见识到拘捕令的存在,原来古时抓人并非任意为之,还需这般正式的文书。
    待李虎雷霆万钧地下令捉人,大堂内仅剩他与朱政两人,此刻只能静候消息。
    “贤侄!”
    “虽与你初识,却似一见如故,随我至后堂小酌一番吧!”
    李虎言罢,引领朱政步向后堂。
    而他们未察觉的角落,一名身影悄然出现。
    此人正是衙门内深受李虎信赖的一名书吏。
    书吏悠然离厅,旋即疾奔北镇抚司方向而去。
    短短一刻钟之内,朱政赴应天府报案的详细经过已整整齐齐置于朱元璋的御案之上。
    大明锦衣卫之效率,令人惊叹!
    朱元璋反复翻阅关于朱政报案事件的始末记录,又对朱政亲笔书写的状纸详加审视。
    尽管是锦衣卫后期誊抄,但仍可见其笔触间流露出的条理清晰。
    结合状纸中提及的其他证据,朱元璋不禁对朱政的智慧赞叹不已。
    一个年仅十几岁的少年,竟能做到如此隐忍、细致、审慎,实属罕见之才!
    不论朱政是否具备治国之能,仅凭其梳理案件的严密程度,担任都察院官员绰绰有余!
    朱元璋内心升起一股自豪,但仍请来专业人士加以评判。
    他召来刑部尚书齐晨,将朱政案件的材料与状纸交予其审阅。
    “你来看看这个案件的证据准备与状纸撰写如何。”
    齐晨起初态度颇为随意,但随着他逐一看过药铺掌柜的证词、死者家属的证词、仵作的鉴定报告,愈发凝重起来。
    “陛下,此案证据确凿,无丝毫疏漏!”
    “若要鸡蛋里挑骨头,臣只能说半年前办理此案的衙门效率堪忧,有此铁证,早该盖印拿人了!”
    “臣斗胆一问,能否得知报案人的姓名?”
    “以臣之见,此人之才,在刑部必有一席之地!”
    朱元璋听着越发骄傲,这可是刑部尚书亲自盖章认可的人才,是他的亲孙子!
    朱元璋挥手让刑部尚书退下,又召来礼部尚书秦博远,呈上朱政县试三场的试卷供其审阅。
    “秦尚书,你瞧瞧这几份试卷,看看其文笔如何。”
    秦博远本以为区区县试试卷并无太多可观之处,但当他瞥见那工整秀丽的馆阁体,不禁精神一振。
    单论字迹,便足以赐个秀才之名。
    然而待他读罢试卷文章,更是惊叹连连。
    “好字!”
    “好文!”
    “好文采!”
    “陛下,此篇文章确实出众!”
    秦博远激动得面色泛红,抑扬顿挫地朗读起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正是那位伟人的诗篇!朱政将其置于县试之中,虽有明珠暗投之感,但他毕竟只是个学渣,八股文一窍不通。
    况且朱政本无心涉足官场,不愿趟这浑水。
    朱元璋听着秦博远朗诵,亦随之默念。
    他早已看过这首诗,甫一接触便被深深吸引。
    诗中既有柔情,又有锐气,那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与立志成就一番事业的决心,令人肃然起敬!
    两人同声诵毕全诗,久久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