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祖上也阔过
作者:夏雨爱芭蕉   再婚的幸福你不懂最新章节     
    十八年后的2022年,我再次见到李阳时,李阳说他跟李由是同个村的,我听了还不信。
    因为李由经常爱跟王小强玩,他身边的那些朋友多多少少我都面熟。我怎么就没见过李阳呢?所以当李阳说他和李由是同个村的时候,我感到很诧异。
    李阳解释说确实是同个村的,但是那是400多年以前的事了,那是明朝万历十三年以前的事情,距今已经430多年了。
    那时候李阳村子的始祖从李由的村子搬迁到现在的乡镇养鸭谋生,给李阳的村子起名叫龙安村。
    龙安村的始祖放养鸭子时,发现鸭子们每天都爱跑到一个小山包上歇息、睡眠,然后在那里生蛋,于是他就把鸭棚搬迁到那里,后来就在那里起了房子,娶了媳妇。龙安村的先祖便在那个小山包上开枝散叶。
    400多年过去以后,龙安村人口反而比李由的村子多了1000多人口。
    龙安村是镇里最大的一个村子,村子后面的山像一块皇榜,村子前面是一千多亩的平坦水田,再前方十多公里的地方,是一脉横着山脉,远看像一本摊开的书,再远看,远山如眉。
    龙安村的青龙砂和白虎砂,两个砂水也长得很好,所以龙安村历来都是人文荟萃、尊师重教的一个村子。
    李阳说他们村子中央是两张很大的鱼塘,从高处看像一个太极图里阴阳鱼的眼睛。几百年来,村子代有人才,在清朝的时候就出过两个进士和不少的举人、贡生和秀才,村里有不少以前的先贤中举以后的拴马石,和中进士后的进士匾额。
    李阳跟我说这些的时候,我就想象出一幅龙安村的画面,我猜测他们的先贤肯定精心地布局和规划过村子。
    我虽然还没去过他的村子,但是我能想象得到龙安村肯定比张抱石的村子沙子岭格局大得多,所以人烟才会这么稠密。
    张抱石的村子沙子岭是个小山村,世外桃源一样的安静,跟龙安村比,沙子岭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李阳的龙安村,民国的时候出过省政府的参事,新中国成立以后,出过厅级干部,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地面上,龙安村算是一个文化名村。
    以前乡绅文化盛行的时候,村与村之间出现纠纷,众望所归的龙安村先贤都是主动作为,出面调解,他们说一句话就能顶事,化干戈为玉帛。
    李阳这一脉从他高祖开始就沦为了平民,已经连续四代都是农民了。
    李阳的祖父是一个头脑比较灵活的人,平时也比较侠义,与村里的富人闲来无事的时候也会在一起下棋。
    这样性格的人往往不治产业,有点游手好闲的习性。对子女也是疏于管教。子女成龙成蛇,一概不管不问,全凭造化,瓷砖烧出来,就不管它是贴到灶台还是贴到厕所了。
    有其父必有其子,李阳的父亲也就跟着闲散,读了半年书就去小河小溪里捕鱼了,他觉得捕鱼比读书更有乐趣。
    李阳的父亲长大后成了一个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他的母亲也是文盲。他父亲为了给自己争口气,为了不三代单传,就多生孩子,希望多子多福,他一口气生了七个子女。
    李阳一共有四兄弟三姐妹,兄弟中李阳排第三,大哥李月、二哥李明、弟弟李晴,李阳还有三姐妹,大姐李丹、大妹李兰、小妹李橙。
    李阳的三个兄弟都不是读书的料,她的姐姐李丹因为想帮父母分担农活,后来主动辍学。他的两个妹妹李兰、李橙是觉得家里困难,李兰读完小学,李橙读完初中,也都去了广东打工。
    这个世上很多事情是无法用科学解释的,很多人有读书的父亲,但是没有读书的儿子;很多人有读书的儿子,又没有读书的父亲。
    具体的表现就是父亲很有钱,想儿子能够读书上进,但是儿子偏偏不是读书的料,这叫有读书的父亲没有读书的儿子。
    有些人儿子读书非常勤奋,成绩也很优秀,每次也都能顺利升学,但是家境贫寒,父母没能耐供给,导致儿子辍学和失学,这就是有读书儿子没有读书的父亲。
    李阳也基本算是有读书的儿子没有读书的父亲这个类型。幸运的是他考上中专的那年,他的姐姐李丹出海打渔刚好赚了一点钱。他的父亲就要求他姐姐把那些钱借给李阳做学费。于是李阳才得以顺便就读中专。
    为了给祖上添光,李阳参加工作后就不怎么帮家里干农活,他更多的时间是用来看书,自学考试,还有写作,他想快点有出息出人头地,这样更能帮到家里。
    李阳觉得帮家里干农活这些都是很小的忙,不值得他花太多的时间,再加上两个哥哥都结婚并分了家,各过各的日子了,帮哪个哥哥都需要掌握个度和平衡,就干脆都不帮。
    一个人经常帮别人小帮往往很容易让人忘记,小恩小惠的,谁会记得呢,真正的大忙应该是人家需要的时候,有求于你,你能够帮人家一把,人家才一辈子都会记得你。
    作家路遥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是要紧处只有几步走。在关键的几步,你能够帮得上亲友,人家才会感恩戴德铭记于心,对别人、对朋友,对家人李阳都是持这个理念。
    李阳不像他的堂弟李敏那样,李敏是经常回家帮父母和兄弟干农活的,种烤烟、插秧、喂猪、收谷子,等等,他都回家帮忙干活,而唯独要自学考试,要追求学历提升上,他往往不是很在意和不着急,后来李阳得了大专毕业证以后,李敏才开始去报读函授本科。
    上级组织部门来考察干部时,要求拿出大专文凭者优先考虑,李敏因拿不出大专文凭而错失良机。导致他个人前途发展比李阳慢了十年。
    李阳说他的祖上确实也荣光过,但那都是过去了,他不想做当代的孔乙己,他希望自己一辈子做个读书人,能够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给死去的父亲争一口气。
    李阳记得他的父亲在世的时候经常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李阳的父亲一辈子吃了不识字的苦,人之将死之时其言更善,他卧在病床上还教导李阳四兄弟,以后一定要争气,要团结,兄弟和则家必兴。
    李阳的父亲大字不识一个,也教不出什么大道理,他只是用最粗浅的例子来给他们言传身教。
    在李阳看来,父亲虽然是个文盲,但是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人活一辈子能够尽力而为,即使死了也无愧于心。
    有时候我觉得李阳身上的这股韧劲、拼劲,这股不服输的精神,这股上进的力量,也是我欣赏他的原因之一,他的身上有张抱石的影子,或者说他就是另一个张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