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废物利用
作者:how想吃炸鸡   被冲喜后,短命相公长命百岁了最新章节     
    就在沈氏因婆婆的严厉眼神而噤若寒蝉之际,她那性格憨直的丈夫秦大壮,却用一句直白却温暖人心的话,让她一时语塞:“媳妇儿,不愿意干就别勉强了,多出来的活儿我一个人包了!”
    沈氏一时之间,心头涌上一股暖流,眼眸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自家傻丈夫终于开窍了!
    她正准备展现出一副含羞带怯、满怀感激的小女儿姿态,却不料秦大壮那粗犷的声音兴奋地接上了话茬:“等那金灿灿的玉米秆儿长到天那么高,不管是煮的、烤的,还是磨成香甜的饼,我都替你多吃一份,让你过足瘾!”
    想到这里,秦大壮咧嘴笑了,笑得像个孩子,还不自觉地咽了一口口水,满脸的期待。
    沈氏的心境瞬间从云端跌落,好比是春日里突然遭遇了一场寒霜,满心的甜蜜被这一盆冷水浇得凉透了。
    她心里暗暗叫苦,这个男人啊,真是能把你的好心情一扫而空!
    在一旁观战的王莲娟,见此情景,不禁摇了摇头,嘴角挂着一丝无奈的笑意,低声喃喃:“这两口子,还真是绝配,一个憨直如牛,一个心思百转,天生一对的冤家。”
    凌瑾韵随着秦砚辞回到家中,秦砚辞体贴地说道:“我在外面等你。”
    “好。”
    凌瑾韵轻轻应了一声,转身关上了门。
    屋内,她身形一晃,悄无声息地进入了那个只属于她的神秘空间。
    在那里面,她取出了之前精心储备的玉米种子,心中默默计算着秦家田地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取出四斤种子。
    这些种子原本是计划送给那些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周边的贫困农民们的。
    她深知,优质的药材需要在纯净无暇的土地上才能生长,因此选择了偏远的山区建立基地,那里虽然条件艰苦,农业技术落后,但正好符合了她对无污染环境的要求。
    在首次深入山区考察后,她便萌生了为当地农民带去改良种子的想法,只可惜一直未曾找到合适的机会付诸实践。
    凌瑾韵小心翼翼地拆开种子的包装,精选了一个透气性良好的布袋,将这些珍贵的种子逐一装好,每一步都充满了仪式感。
    完成这一切后,她才推门走出房间,步入了院子之中。
    正如她所料,秦砚辞静静地站在不远处,身影显得异常坚定。
    见到她出现,秦砚辞缓缓走近,自然地接过布袋,声音柔和却有力:“走吧,我们一起到田里去。”
    凌瑾韵望着秦砚辞那虽清瘦却笔挺的背影,心中不由得荡起了层层涟漪。
    她之前的求助,其实也是对秦砚辞的一次隐秘测试。
    如果秦砚辞未能领会其中深意,或许说明他还未完全触及她的秘密世界。
    然而,秦砚辞的默契反应,证明了他不仅是心领神会,更是对她的一切了然于胸。
    秦砚辞似乎并没有探究更深的意思,这让凌瑾韵心里有了一丝欣慰。
    有了秦砚辞的掩护和支持,她的计划无疑多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便利。
    心念至此,凌瑾韵不自觉地加快了步伐,想要跟上秦砚辞,缩短两人间的距离。
    秦砚辞似乎感受到了她的动作,生怕她跟不上,下意识地放缓了脚步。
    “砚辞,等会儿播种的时候,记得告诉大家,这些种子为了防虫,提前泡过药水,绝对不能误食。”
    凌瑾韵轻声提醒道,语气中满是关切。
    秦砚辞郑重地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但那份专注的眼神已经表明了一切。
    一行人抵达田间,秦砚辞将装满种子的布袋交给了负责引领弟妹们播种的秦雨雨。
    还未等秦砚辞开口提醒种子有毒,秦雨雨就已经按捺不住好奇,抓起一把种子,眼里满是惊叹:“四叔,这些玉米种子好大颗啊,长出来的玉米棒一定特别大!”
    周围的人闻言,都被吸引了过来,围成了一个小圈子,大家都想亲眼看看这些传说中的大种子。
    沈氏也在人群之中,她借机靠近,假装检查种子,却趁机将几粒种子悄悄塞进了自己的衣兜,心中小小的算盘打得啪啪响——独享那爆米花的香甜滋味。
    正当沈氏暗自窃喜,得意于自己的小聪明时,秦砚辞那沉稳而清晰的声音再次响起,穿透了人群:“雨雨,播种时要当心,这些种子有毒,可别让它们不小心进了嘴里。”
    这番话,如同一记警钟,让刚刚还沉浸在喜悦中的沈氏猛然一惊,那偷藏的种子瞬间变得沉重起来。
    沈氏的笑容在刹那间仿佛被冬日的寒风冻结,嘴角扬起的弧度逐渐凝固,眼中闪过一丝错愕与困惑。
    王莲娟皱着眉头,眼神中满是不解,声音中带着几分诧异:“这好端端的种子,为何非要用药水浸泡呢?这样处理后,它们还能在土壤中探出嫩绿的芽尖吗?将来结出的玉米,还能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味吗?”
    秦砚辞见状,温和地笑着,眼中闪烁着自信与笃定,他耐心地向母亲解释:“娘,您放心好了,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害虫侵蚀种子。等这些种子长成茁壮的植株,成熟的玉米,那些微量的药物早就挥发殆尽,咱们吃到的玉米自然是安全又美味的。”
    沈氏听了这话,面上的懊恼之色稍减,悄悄地将刚刚从衣兜里掏出来的种子,如同做贼一般,轻轻地、逐一放回了原先的位置。
    秦家上下,不论老少,皆动员起来,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春播协作。
    大人们手法娴熟地和着泥土,捏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泥球,孩子们则跟在后面,小心翼翼地将种子播入其中,每一粒种子都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仿佛是给它们穿上了抵御寒冷的小盔甲。
    阳光从云隙间洒下,不到半天的功夫,四斤沉甸甸的玉米种子,已经全部安家于精心制作的泥丸之内。
    接着,众人又细心地覆上一层细腻的土壤,本想用现代的塑料薄膜搭建成保温棚,却苦于物资短缺。
    这时,凌瑾韵机智地提出,可以用废旧衣物代替薄膜。
    却没想到秦家的生活如此节俭,即便是破旧的衣物也被珍惜使用,反复修补,以至于初来乍到的凌瑾韵几乎察觉不出它们曾经的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