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历代道家弟子的毕业设计
作者:炳烛夜游   大唐极品帝婿最新章节     
    小山上,草亭中,李淳风注视着李斯文,长长一声叹息:
    “但即便是我们,也没想过妄用这种能力,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儿。”
    “相比乱世,如今的大唐虽然仍有种种糟心之事,但百姓也足够幸福。”
    说到这里,李淳风微微出神,师兄袁天罡,原本是文帝杨坚之子,因皇后独孤氏杀其母,才被抱到了袁家抚养。
    他本是根红苗正的大隋皇室,有充沛的理由,足够的能力去造反,只是,他并没有。
    在知情人看来,他是天潢贵胄,身份高贵,又修有一身神鬼莫测的本事,却甘愿效忠李世民,颇有认贼作父之嫌。
    但是只有他自己明白,即便他要报仇,也找不到李唐皇室头上,杨广其是死在宇文化及手里的。
    而且自北魏以降,天下皇权便在关陇门阀中转换,从未落置旁人之手。
    今日为君,明日为臣,循环反复如此而已......
    而另一个方面的考虑——谋国者,阴谋诡计不足道也。
    古往今来,能够开国坐殿的莫不是顺天应人,以堂皇端正之功坐拥天下,没有一个靠着阴谋鬼算或者奇异能力成为一国之君的。
    德不配位的事情,也绝不会发生在开国皇帝手中。
    正所谓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能从军阀割据,外敌觊觎的情况下,打下如今大唐的泱泱国土,就代表着李世民在当初的十八路反王之中,也是最强的一支军队。
    他的位置,坐的简直不要太稳。
    只有那些机缘巧合得到某种奇门异术,暴发户般的野心膨胀之徒,才会看不通透其中利害,导致贪心作祟,最终害人害己。
    就比如东汉张角,不过是偶遇仙人,得到了一部太平经,便自以为是拥有了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本领。
    喊着黄天当立的名号,妄图图谋天下,取而代之。结果为人间平添了一场浩劫......
    还有出了名的五斗米教,张鲁以五鬼搬运术割据一方,占据汉中多年,一直和当时的益州牧刘璋对着干。
    也就是五斗米教还算老实,没整出张角那样逆天的大活,不然......
    更何况,自家知道自家事,道家弟子造反也不是一天两天,每个修道有成的弟子出了山门遇到乱世,做的第一件大事准是造反。
    因为山门之中见到的太美好,修行要求的德行太高,所以见不得百姓委屈。
    最出名的就是推翻商朝的姜太公,出了山门准备去朝歌找师兄报到,但见到传统艺能—人祭,人间生灵涂炭,转头就跑到了西岐,预备造反。
    而商之后的周朝,也同样如此。
    ‘檿弧箕服,实亡周国’的预言诗,更是导致周朝灭亡的导火索,其背后,就是某个道家大佬在布局。
    在之后是大秦,说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黄石公,就是坚定的反秦者,为六国余党推翻大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更不要说秦以后的汉朝,道家大佬南华老仙只需微微出手,弟子张角就差点推翻了刘汉的统治。
    自商开始,无论周秦,还是大汉,道家有大活他是真整啊!
    而且,外人不知道,他们这些同样修道的自家人能不知道?
    道家最是秘而不传的,不是占卜星象,也不是什么风水医学,特么的是排兵布阵,文韬武略!
    平时学的是剑术等健身法门,练的仙丹改改成分就成了火药,真把道爷惹急了,软剑变刚剑,仙丹改火药。
    他是真敢造反啊.......
    还有原装的《奇门遁甲》,那也是一本兵书,何为‘甲’,甲便是军队。
    但因为流传甚广,被历代帝王忌惮,但想要彻底抹除其踪迹,不太可能实现,所以被故意曲解意义,将一本排兵布阵的兵书,包装成了术数着作。
    还有更离谱的,是姜太公传下的《太公阴符》一书,就记载了兵法韬略,练兵策略,甚至还有弓箭、飞钩等守城或攻城利器。
    可惜其内容过于逆天,只被太公后人齐王珍藏,后被始皇帝带进了皇陵,从此世间便再无《太公阴符》踪迹。
    也正因为深知,道家一言不合就整大活的秉性,李淳风这才担心李斯文骤然得到了仙人学识,心性不稳之下,会滋生不该有的野心。
    所以这才应李二陛下所请,和袁天罡一起前来观其人面目。
    今日主要看的,就是李斯文的心性和志向。
    如果他内心想法不是顺天应命,而是图谋不轨......他就会上奏皇帝,出其不意将其捕杀。
    但是李斯文如今开诚布公,直接道出了所学,不过是医术和点石成金术二术,并且愿意将这些异术用之于当世造福世人,同时为自己谋求一点小富贵......
    也让他放下了一桩心事,不愧是能得道成仙的前辈,就是看的开,也不怕自己弟子将来受了委屈。
    曹国公李绩远在并州手握重兵,万一因为皇帝下旨捕杀李斯文,怒而反唐,也会给人间平添一场浩劫。
    更何况,是皇家欠李斯文的......
    念及至此,李淳风看着李斯文越来越顺眼:“侯爷厚德,将来活能化成紫气,必将富贵荣华惠及子孙。”
    李斯文心里一咯噔,摇头一笑:“道长说笑了,不过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李淳风大笑,兴奋之下一把攥住他的手腕,拉着他进了草亭,在草席上坐了。
    “侯爷这句话何其精辟!天道有眼,自会将人心善恶看的分明,何须师兄与某操这般闲心。”
    袁天罡也走进草亭,摇头笑骂:“他自登山而来,你接连抛了三次铜钱,都没算出他前程运术,何必说这种好话骗他。”
    李淳风闻言,哈哈一笑: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行乐当及时,何必待来日?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李斯文微微一笑,这首诗的意思是,你操心的事情太多了,小心和王子乔一样,时日无多就驾鹤西游。
    袁天罡跪坐于李斯文对面,不理李淳风的揶揄,指了指自己的鼻子:
    “这件事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