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赔偿
作者:90后不想结婚   我爹是奸臣最新章节     
    “你小子的脑子活泛,你说说,我们要做些什么?”
    隐隐之间,三人小团队竟然有方孟这个少年为首的迹象。
    遇见事情,蒯正和关盟下意识的询问方孟的意见。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我们的护卫力量,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将自身处于安全的境地之中,否则的话,一切都是徒劳。”
    关盟点头:“三日之内,我尽量让半数金吾卫入城。”
    既然关盟说出此话,那方孟也就放心了,作为大将军,他一般不轻易下承诺,一旦承诺便可作为既定的事实:“如此最好。”
    一千金吾卫,加上关盟亲自指挥调度,利用好地利的情况下,抵挡五倍于己的敌人不成问题。
    “第二,约束好我们的人,非必要不得外出,以免给敌人可乘之机。”
    都是些文弱书生,没有自保能力,最好是不要给人送人头。
    此事蒯正应下了,以他的地位,他下达的命令谁敢不听。
    “第三,要想掌控局势、妥善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就必须确保我们能够及时获取准确而全面的信息,因此,还需派遣几个机灵点的人员外出探查消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应对起来也能游刃有余,此事,还需蒯大人亲自去办。”
    “嘿,”蒯正笑道:“你小子居然还指挥起我来了,好吧,谁让你的脑子比我们的好使呢,我会安排好的。”
    “蒯大人,关将军,我们身处异国他乡,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我们这边,一旦露出一点破绽,都有可能万劫不复,所以行事万万不可大意。”
    关盟道:“我们自然知道,只盼着东卫能将这些未知危险清除,这样也就不用一直提心吊胆了。”
    “大人,有人求见。”
    门外传来一个声音。
    “是张副将,进来吧。”
    房门打开,走进来一个面色刚毅的男子。
    “可知是何人?”
    张副将看了一眼方孟欲言又止。
    “但讲无妨。”
    蒯正摆手。
    “东卫礼部侍郎赵安业,与明家七爷明子亦联袂而来。”
    听到此话,蒯正笑了,对方孟道:“看来你小子刚才的推断应当没错了,今日之事,与他们无关。”
    关盟道:“请他们进来吧。”
    见张副将离去,方孟说道:“我先回去了。”
    “不用,你就在待在这里,看看他们怎么说,说不定你能从他们的只字片语中得到些线索。”
    方孟一想,觉得蒯正所言并非没有道理,便顺势坐了下来:“好吧。”
    没让他们等很久,张副将便将二人领了进来。
    “下官赵安业,见过蒯大人,关将军。”
    “草民明子亦,见过蒯大人,关将军。”
    蒯正温煦如风,轻声道:“二位不必见礼,请入座。”
    “不知二位前来,所为何事?”
    赵安业与明子亦相视一眼,后者道:“草民前来,为的是今日庭院一事,此事并非明家本意,乃是属下擅自做主,与明家并无关系,请蒯大人明鉴。”
    “七爷所言,亦是下官想说的。”
    蒯正不置可否的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这才道:“二位应当知晓,那个庭院上面挂着的是什么匾额,‘德孤苑’……哼,这已经算是对我大风的羞辱了,若是二位一句属下擅自做主就将此事推脱过去,怕是日后本官回到大风面见皇上不好解释啊,二位以为如何?”
    此话已经表明了态度。
    二人深知这是蒯正在秋后算账,虽然心中无奈,但他们理亏在先,此事不管告到哪里,大风始终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赵安业道:“蒯大人,此事是我卫国之错,卫国必定会查清此事是何人所为,给大风一个交代。”
    他的姿态放的很低,说话间语气也极为诚恳,给人一个敦厚长者的形象。
    但蒯正却没有被他忽悠了:“查清此事本就是贵国的分内之事,与我大风并无关系。”
    见蒯正不让步,明子亦从携带的盒子里面拿出了一本书道:“这是我大哥释义过的书籍,天下间只此一本,如今献给大风作为赔礼,请蒯大人收下。”
    蒯正手一抖,差点没有把持住。
    天下读书人亿万,但是被称为大儒的,只有四十九人,可见要成为大儒究竟有多难。
    但大儒之上,还有一人,被称为文坛的半圣。
    半圣之名,已经搁置了百余年,直到明子期的诞生,半圣这才重新出现在世人的眼中。
    明子期自小天资聪颖,三岁识千字,五岁阅遍儒家经典,并且能倒背如流,八岁便能与大儒辩论,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将大儒说的心悦诚服。
    十二岁时,他开始注经释文,没有一刻懈怠。
    如今的明子期已经年过古稀,经他释义过的儒家经典已有近千部之多,这些经他释义的经典早已成为文人必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今天下文人尽皆是他的弟子。
    正是因为他的莫大功德,在三十多年前,也就是他中年时代,被世人共称为‘半圣’。
    整个东卫因他而再次成为所有文人心目中的圣地。
    可以这样说,明子期才是东卫和明家的主心骨。
    而文会,也是在明子期的提议下举办的文坛盛会。
    他在文坛的号召力极为恐怖,第一届文会便从者云集,无数文坛大佬亲至,只为了见一面这位半圣真颜。
    蒯正也是读书人,对于这位半圣,敬仰已久。
    此时明子亦将其亲手释义的书籍放在他的面前,扬言要送给他,他能忍住心中的本能已是难得。
    他很想,非常想得到这本书,但他知道,他代表的是大风,这关乎着大风的脸面,他不能因为一己私欲,而弃国家利益而不顾。
    蒯正很快平复了心中激荡的情绪,平静的说道:“明七爷,我还是那句话,大风此次受辱,不是你我之间一两句话能够理清的,届时还需我大风皇上定夺。”
    他铿锵有力的回答直接让赵安业和明子亦脸色一变。
    此事可大可小,只看当事人的态度而已。
    而蒯正的态度很明显,就是要抓住这点不放,将事情闹大。
    反正到时候大风一点损失都没有,而卫国和明家,遭受谴责是小,声望受损才是大事。
    赵安业和明子亦都是人精,岂能不知蒯正此举何意,不过是想要争取更多的利益而已,只要好处给的足够,此事便算是过去了。
    明子期知道,不割块肉出来,怕是解决不了这件事。
    文会是明家当下最重要的事情,绝不能有任何的意外,他下定了决心道:“此事虽然并非我明家授意,但明家愿意为此承担一切责任,只是还需蒯大人明示。”
    蒯正起身,走到明子亦身边,将那本书拿了起来,翻了几页之后,满意的点点头,随即对明子亦道:“十年之内,我大风大儒的名额要增加到十八人,不知七爷认为有没有这种可能。”
    明子亦瞳孔一缩,惊叫道:“这绝对不行。”
    所谓大儒,必须经过明家的首肯,才能晋升,天下大儒四十九,只有在有人陨落之后,才会由明家指定一人填补,若是没有明家开口,哪怕是你有通天的学识,也只是一介文人而已。
    这也是明家仅有几个能影响天下的手段之一。
    大风有十一名大儒,这一下增加七名,明家绝对会受到天下文人的质疑,甚至激进者还会对他们口诛笔伐,这对于明家的声誉来说极为不利。
    别看大儒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虚名,但他们带来的好处可是非常大的。
    以荀南麟为例。
    表面上看,他只是长月书院的院长,但实际上,他隐形的身份却非常高,就算是礼部尚书刘尧见到他,也不能有丝毫托大。
    日后分配任何教育资源,礼部都会优先考虑到这些大儒所在的书院。
    很多时候,大儒一般是政治挂钩,在明家的潜移默化之下,大儒数量的多少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运和稳定。
    当权者自然不会相信这些鬼话,但百姓却是深信不疑。
    于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各国都将大儒当做了国宝,一旦出现什么天灾人祸,便会由这些大儒背书,皇权丝毫不受影响,这些年,各国之间争取大儒的名额堪比拳拳到肉的武侠大片。
    暗地里使绊子都算是轻的,有些时候甚至还会闹出人命。
    “若是蒯大人如此狮子大开口,那我们也没有什么好谈的了,我相信,即便是此事传扬出去,也绝不会比蒯大人提出的这个要求损失更大。”
    蒯正不慌不忙又道:“我退一步,十五名,十年间,大风需要增加四个名额,这是我的底线,如果明家不答应,那咱们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四个名额……,”明子亦沉吟片刻,道:“此事我做不了主,还需询问我大哥的意见。”
    “好,但需在文会开始之前给我一个答复。”
    明家这边,以明子亦的态度,算是基本上谈好了。
    蒯正随后看向赵安业:“赵大人……”
    赵安业笑道:“既然蒯大人与明七爷商量好了,那下官便回去复命了。”
    “赵大人好算计,”蒯正可不会放过他,说道:“明家是明家,他们作为文坛魁首,出现这种事情理当做出赔偿,而卫国毕竟是东道主,如此羞辱远道而来的客人,想来不是卫国的待客之道吧。”
    赵安业苦笑道:“蒯大人有何指示?下官一定照办。”
    “让我金吾卫入城,保护我等的安全。”
    赵安业犹如一只被踩到了尾巴的小猫,他猛地站起身来,说出与明子亦如出一辙的话来:“这绝对不行。”
    两千多装备精良的外朝军队入都城,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事情。
    这与割地求和的性质一样,赵安业若是答应了蒯正这个要求,那他也不用回去复命了,直接找人捅自己几刀还比较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