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如何雨口夺粮
作者:宅大王   穿成农家老妇,卖豆腐还债致富最新章节     
    外面的雨似乎小了点,但没有如人们期望那样停下,而是一直淅淅沥沥得下了一整夜。
    雨夜是最好入眠的,但这一夜,下坝村的大多数村民都睡不好,包括郑晴琅在内。
    她一早醒来后,第一时间支起耳朵听外头的动静,似乎没有雨了,心下一喜,连忙起身披上衣服来到廊下察看。
    结果,一出门便大失所望了。
    天空虽只是飘着毛毛雨,但却不是准备喊停的样子,反倒像是在蓄力,准备接着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暴雨。
    那黑压压的、找不到太阳踪迹的天空,让人误以为还在夜晚,一点放晴的迹象都没有。
    看着眼前的场景,她不禁长叹了一口气。
    等来到堂屋,第一眼便是堆在角落的一千多斤稻谷,她心里更加焦躁了,眉头耸成了川字型。
    这稻谷刚收下来,含水量很足,若是不尽快晾晒的话,在这种阴雨天气,很容易发芽发霉的。
    而这里正常的晾晒手段就是将稻谷拿到室外,借助太阳和风自然干燥,眼下显然是不可能的。
    她开始强迫自己回忆现代那些有关粮食烘干的经历、新闻或无意间刷到的科普视频等等。
    印象中,老家秋收时也曾遇过连续阴雨天气,但那是在各种农事都可能实现机械化的现代,自有专门的粮食烘干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还记得,当时她曾问奶奶,家里自己有柴火灶,将粮食架在铁锅上烤干了不就行了,何必花那个钱去烘干呢。
    奶奶是怎么答来着,好像是说,稻谷干燥时遇到太高温度会“爆腰”。
    所谓“爆腰\"是指稻谷干燥后或冷却后,颗粒表面产生裂纹,这样直接影响稻谷碾米时的碎米率,从而影响稻谷的出米率。
    但是,搁古代这里的话,碎米也是米,即便交不了税,也可以留着自用,只要不发生发芽、霉变等情况,其余情况还不算糟糕……
    同样醒来的秦氏,走过来堂屋,见到郑晴琅呆呆得站在那堆稻谷前,有些不明所以,问道:“你干嘛呢?”
    郑晴琅被她惊醒,嗔怪道,“你走路没声的,突然在我耳边说话,吓死个人了!”
    秦氏笑了笑,见她没真的被吓坏,又问了一句,“所以说,你这一大清早,不洗漱不穿好衣裳,像个女鬼一样披头散发站在这里干嘛?”
    郑晴琅回以一抹苦笑,“我在瞅这堆谷粒要怎么办呢!这么堆着,这种天气,再过一两天就得发芽了。”
    秦氏脸上的笑意淡了,同样望向那堆稻谷,想着有什么好法子。
    于是,郑大丫从薛晓春、薛晓夏两人的房间出来时,就看到两个长辈像两个木桩子杵在稻谷堆前。
    她望了一眼天空,大概猜到她们在想什么,自己却也同样没什么法子,只向两人道了句早安,然后默默熬起了粥。
    昨天帮忙做晚餐时,她已经摸熟了薛家的厨房情况,找到粮桶煮个粥是很顺手的事。
    她的动静总算吸引了两个长辈的注意,两人并没有多说什么,秦氏过去帮忙,郑晴琅自回房间洗漱梳头。
    等到她再出来时,堂屋多了个马宝珠,她随口问道,“满山还没醒吗?”
    马宝珠答道,“一大早见雨不大,就扛着锄头跑出去了,说要去棉花田看看。”
    郑晴琅这才想起她家还有五亩棉花田,这个时候正是开花结铃的关键时刻,也不知道昨天那场暴雨又会打落多少花,对棉花的产量有多大的影响?
    闲聊了一会儿,其余人也陆续醒来了,粥也煮好了,大家便围坐在八仙桌前,有些索然无味得吃着早饭,时不时望向堂屋门口。
    没一会儿,下半身都是泥水的薛满山出现,他没有直接进屋,而是让人给他送去半桶水,就地清洗,同时给大家解惑。
    “旱地那边地势高,情况还好,只是有些积水,我将每一条沟都挖深了些,连接外头的口子也开大些,只要不是像昨天那样的大雨,应该能应付过去,不会水浸。”
    说完自家棉花田的情况,他又接着说,“经过村长水田的时候,赵大荣他们已经开干了,我想着,若是家里头没事,我等下就过去帮忙。”
    郑晴琅自然乐意儿子帮村长的,但是,她家现在也“自身难保”呢,指了指自家那堆稻谷,说道,“你去帮忙前,先给我做个手摇风扇出来,这些稻谷不能干放着,否则回头不知道多少发芽了。”
    薛满山洗脚的动作顿了顿,望向娘亲一头雾水问道,“手摇风扇是什么?”
    郑晴琅想了想,问道,“村长家那个扇车你见过的吧,娘想让你只做出中间那块扇轮,你能不能做出来?”
    薛满山打小对这些农具感兴趣,村长家的扇车他不知道摸过多少遍了,别说单独那块扇轮,真要琢磨,说不定整架扇车都能复刻出来。
    只是,他还是有些没反应过来。
    “扇车当然见过,就是娘你说的单独做扇轮那块,要做成什么样的,我有些不明白。”
    郑晴琅想了想,回了句“你等等”,然后忙跑回自己屋里,从其中一个木箱子里扒拉出之前岳轻娥送的纸张,回到堂屋,又随手从灶膛里扒拉出一根木炭,晾凉后便开始给二儿子解说什么叫做手摇风扇。
    其他人也都围在一起,看着她在纸上写写画画。
    薛满山听是听懂了,但又有了新的疑惑,忙问道,“娘,做这个东西干什么,如今天气也不热啊。”
    郑晴琅白了儿子一眼,答道,“这种时候做这个还能干什么?自然是风干稻谷呀。”
    见薛满山依旧不明白,她又补充道,“你想想,咱们以往烘干稻谷都是在室外晒场,有风有太阳,如今阴雨天气,自然是不能照往常了。娘想着竟然没有太阳,有风也不错,至少这么阴干着,应该能扛到阴雨天过后吧。”
    其实,她的灵感来源是在现代,她曾见过一个老乡在阴雨天气拿电风扇阴干稻谷,这才有了让儿子做手摇风扇的念头。
    虽然手摇风扇没有电风扇那么方便,但总比单独拿块板子扇来得省力吧,所以,这个功夫真得费一费。
    薛满山不确定这法子行不行得通,但是他娘都说了试一试,那总比干等着看谷粒发芽发霉的好,于是,咕噜咕噜喝完粥后,一抹嘴巴,就开始行动起来。
    家里的木料是现成的,人手也是现成了,一听说薛满山要尝试做手摇风扇,都过来当小助手。
    薛满山主要负责量尺寸和裁木块,其余人帮忙打磨,特别是各个部件拼接的位置,他们都用心打磨得十分光滑,只为减少使用时的阻力。
    好在,他们要做的也不是多精细的风扇,前后不过一个半时辰的时间,一台笨重的大风扇便应运而生了。
    若是仔细看,那些方形的扇叶还带着不少木刺,显得十分粗糙。
    但是,没有一个人嫌弃它,只见薛满山第一次尝试将它摇动起来,带起一阵阵微风时,在场的众人都忍不住欢呼雀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