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你是姚府的恩人呐
作者:宅大王   穿成农家老妇,卖豆腐还债致富最新章节     
    郑晴琅上前见礼,行到一半时,便被崔氏扶住了。
    “万万不可,你是姚府的恩人,该我向您行礼才是。”
    一语未了,喜鹊便很有眼色得将屋内的奴仆都带了下去,顺便关上了房门。
    郑晴琅被这句“恩人”整懵了,直到崔氏拿出了一封信,递到了她跟前,“上回听说你识字,你看看。”
    接过信件,她磕磕绊绊得读完后,才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原来,岳轻娥回到昆明后,当天就将太华寺发生的事情跟父亲岳忠明交代了。
    岳忠明一怒之下,不仅狠狠惩治了那两个恶人,将被打得半死的他们送去挖矿,而且寄了一封信给岳母崔氏,言辞十分犀利,要求她惩治周氏,否则两家从此断亲。
    “你也瞧见了,我那女婿性子急躁,可不会看在我这个岳母的份上,给姚府留面子。要不是你出现阻止了这件事,依照小娥宁可玉碎的性子,此事怕是不能善了了。所以,我说,你是姚府的恩人。”
    郑晴琅不知道该作何表情了,岳忠明确实脾气火爆,信里面骂得挺难听的,她都为崔氏感到难为情。
    “不敢当恩人二字,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老夫人不怪我多事,便是我的造化了。您放心,此事我绝不对外说半个字。”
    崔氏见她如此上道,便没有再多说什么,而是吩咐人将谢礼端了上来。
    “前头你献了几张斋菜方子,命后厨做了,我吃着还不错,想你不愿受金银这些俗物,我特意让人寻了两本古籍,里面记录了诸多菜谱,希望你能够喜欢。”
    郑晴琅笑着接过了,心道,古籍她喜欢,金银这种俗物她也喜欢,只是前面为了结善缘做了姿态,眼下只得立住这个人设了。
    紧接着,崔氏又让人递上了一个包袱,亲自解开介绍道,“这里头是我今年新作的几身衣裳,咱俩身形相似,想着你是可以穿的。世人多是先敬罗衫后敬人的,以后你出入这些门户,穿上一身好衣裳,也好少受些污糟气。”
    听到这里,郑晴琅心中一凛,这老太太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对姚府的掌控可一点没有松懈,前头门房几句闲话,都能传到她的耳朵。
    “不成不成,我就一个普通农家妇,哪里穿得上这些好东西,就算穿上龙袍了,也不像太子,反倒惹人笑话了。心领老夫人的好意了,实在是穿不惯这样的。”
    崔氏在姚家掌权久了,向来说一不二,无论郑晴琅怎么拒绝,她都一定要送着几套衣裳。
    郑晴琅实在拒绝不过,只好深谢一番,然后收下了。
    好在,送完了古籍和衣裳后,崔氏再没有其他答谢的动作了,两人一上一下就近对坐,开始闲聊。
    话题先是围绕着岳轻娥,崔氏聊到她那早逝的闺女,以及外孙女无人教养以致长成如今的清冷性子,忍不住抹了一把泪。
    郑晴琅顺势劝了几句,又将自己早年守寡、怒怼族亲的事情说了一遍。
    崔氏如有所感,收了伤心,反倒安慰起她来。
    “你这族亲,虽说不像话,但也不算特别丧良心。我底下有个婆子,她也是年轻时就失了丈夫,立意带着一儿一女守寡过活。但是族亲不容,暗地里给他们一家三口下了药,当天就卖给了人牙人,二十多年过去了,一儿一女还找不到下落。她同你一样,也是个烈性子,但奈何那些族亲行事阴狠,她也防不过来呀。”
    “这么说,我那些族亲,还算不差,至少没打人的主意咯。”郑晴琅半开玩笑道,内心却一阵阵发冷。
    她在现代时,听人讲起贞节牌坊的故事。古代一个妇人,在丈夫不幸早逝后,闭门锁户,在幽暗的房屋内,从一个青葱少女,熬成了鹤发老太,只为一块牌坊。
    那时,她还在为那些妇人觉得不值,来到这里后,她才发现,有时候,连守节都是一种奢望。在贫困和贪欲面前,古代的妇女有时候不是人,是货物,可以被父亲卖,丈夫卖、儿子卖、亲戚卖,甚至可以被不相干的男人卖。
    这样的现实,让她从心底生出一股悲凉来,若不是她足够幸运,她怕是也掌控不住自己的命运吧。
    许是察觉到她的异样,崔氏体贴得没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而聊起了礼佛之事。
    郑晴琅没有让自己沉浸其中,很快就打起精神来,同她聊起一些佛经佛理,气氛再度热络起来。
    中午,崔氏留了郑晴琅用饭,没有让姚府的其他人过来打扰,两个人边吃边聊,将一桌子饭菜吃个七七八八。
    后面就到了崔氏歇中觉的时间了,郑晴琅顺势请辞,同时将大太太周氏强塞给她的镯子给了崔氏,让她代为转还。
    崔氏似乎一点都不意外,收下那镯子后,又吩咐喜鹊好生将她送出门。
    一路上,喜鹊的话匣子也打开了,又说老太太这几日一直闷闷的,难得今日郑晴琅上门,哄得老太太高兴,吃下那许多饭菜,阖府都感谢她;又说老太太让人训诫了那门房,让他那双狗眼睁开些,以后再狗眼看人低,冲撞贵人,就撵出去……
    郑晴琅一路听着,“嗯啊哦”得应着,表示自己有在认真听,却并不多言附和。她今天已经说过太多话了,嘴皮子都酸了,只想安安稳稳得离开这处宅子。
    到了门口,喜鹊将帮忙拎着的东西,也就是崔氏赠送的两本古籍以及一包衣物递交给了郑晴琅,末了,又拿出一个小匣子,笑道,“这是我自个儿攒的几支头花,虽不是时兴款式了,但勉强还能一带,婆婆若是不嫌弃,拿回去给家里的姑娘随便玩玩,也省得在我这儿积灰可好。”
    话都说到这里了,郑晴琅虽不清楚古代头花的具体价值,但也只得笑受了。
    来时是腿着来的,去时却是姚府派了马车相送。
    不出她的意料,马车出现在下坝村时,引起了一番轰动,连薛子善和薛晓夏也跟在马车后头撵。
    郑晴琅见状,连忙叫停了马车,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让孙子孙女坐了上来。
    马车重新启动后,她便后悔了,坐上马车的孙子孙女就跟打了鸡血一样,这摸摸那看看,连说话都是高八度的那种,只听得她脑瓜子嗡嗡响。
    好不容易到达家门口,郑晴琅连忙下了马车,请两个祖宗赶紧下来。
    薛子善本想耍赖再坐一会儿,在看到奶奶的黑脸时,也不敢作妖了,乖乖地下了马车。
    郑晴琅原以为自己可以进屋休息了,却在马车离开后,迎来了一波好奇的打探。
    正常的只是问马车的由来,眼尖的看到郑晴琅身上精致的包袱皮,又问里头是什么东西,还有那脸皮厚的,还想直接上手……
    最后,她受不了了,开口骂了那上手的几个,然后不顾众人得脸色,气呼呼得往里头走,才算结束了这一场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