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厚德仁义
作者:长袖不善舞   苏家阿桃最新章节     
    因着连番灾祸,皇帝久病卧床不起。
    他身前的内侍副都知付引良,躬着身子向圣上禀报。
    皇城司勾当官陈吉有要事来禀。
    皇帝撑着病弱的身子从床榻上坐起,咳了两声招陈吉入内,“让他进来。”
    声音有些许的无力。
    陈吉躬身进殿,在离皇帝一丈之远的地方站定,“禀圣上,有亲事官来报,今日城内有商家向宿州捐赠米粮,声势浩大,粮食现已拉去了户部门口。”
    圣上原本还有气无力地坐着,听说有人向宿州捐赠米粮,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心中堵着的一口气突然就通畅了。
    若是有人向宿州捐粮,那真是卸了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三十多万人遭难,本州的粮仓还被淹了一处,户部是整个大胤的户部,宿州这处赈灾也不能越了规矩办事。
    如此只能苦了那边的百姓,他日夜忧思,没想到的是竟然有人往宿州捐赠米粮。
    这可是一件大好事。
    圣上开口问:“哪家商户?捐赠了多少?”
    “回圣上,捐粮的商户是锦昌布行和锦绣坊,捐粮三十石。”
    两家商行才捐了三十石,杯水车薪。皇帝的脸色平静,看不出喜怒。
    陈吉又道:“这两家铺子是同一个东家,铺子刚开不久,官府文案上记录的东家是苏桃与苏青山。”
    圣上望着陈吉,让他继续说下去。
    “东家苏桃乃是翰林学士院修撰齐大人的家眷,而苏青山是他老丈人。粮食是从一个叫桃源庄的庄子上拉出来的,那庄子在齐大人名下。捐赠却是以布行和绣坊的名义捐赠的。”
    陈吉禀完所知道的,便抄着手躬身站在那里。
    “齐贺!”
    皇帝眼中多了一丝耐人寻味的笑意。
    他挥了挥手让陈吉退下,“朕知道了,下去吧。”
    陈吉躬身退下后,皇帝扯开盖在腿上的锦缎被子想要下床,付引良忙过去伺候。
    他把皇帝腿上的被子扯开,小心翼翼地扶着他坐稳。
    皇帝坐在床边榻边,眼珠子滴溜溜转动。
    齐贺,去年的新科状元,去了翰林学士院,这么长时间里也没有见到过他的奏疏、劄子,他倒是兢兢业业。
    这么低调的一个人,如何又要家人向宿州捐粮?真的是心系灾民?还是想向陆参政示好?
    皇帝不懂了,他问付引良。
    付引良拱手答:“圣上,臣愚钝,不知其意。”
    皇帝笑骂:“引良你最是聪慧,哪里有你不知道的?怕是你不愿与朕说而已。”
    付引良也笑了,他抄手低下头,谦虚地说:“臣不知齐大人如何想的,那臣斗胆说说自己的想法。”
    皇帝瞅了他一眼,“说!”
    付引良拱手走到皇帝面前,娓娓道来:“一则,他们打着铺子的旗号捐赠可能是想给自家铺子打个名声,陈押班也说了,他们的铺子都是新开的。
    二则,往大了说,或许齐大人也是想让圣上看到。民间向户部捐赠赈灾粮,圣上感念其大义给予捐赠的商家表彰,从而让更多的商家义士看到,众人纷纷响应,受灾的洲府才能得到更多的捐赠。”
    付引良说完偷偷看了一眼皇帝的表情,面无表情,没有怒容很好。
    付引良觉着自己僭越了,他一个伺候圣上的内侍,本不该说这些。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觉着那齐贺面善,不自觉便想帮帮他。
    若是齐贺在圣上心中落得个结党的印象,可是会影响他以后的仕途的。
    皇帝也不是个傻的,他只不过是多思了些,付引良这么一说,他好像也明白了齐贺的用意。
    宿州水患奏疏报上来之后,户部按着惯例予以发放了赈灾的银子和粮食,可是这次那边受灾严重,只有那些根本是不够的。
    朝中有许多大臣上书请谏,只想着让户部多出钱,吓得户部尚书躲在衙门里不出来。
    劄子去到中书,陆参政避嫌,许是压下了。
    皇帝也愁苦啊。
    看看人家齐贺,也不上书惹众人不痛快,悄无声地就把事儿给办了。
    想通了,皇帝心中痛快了,下了床榻招呼付引良铺纸研墨。
    皇帝手持紫毫笔,思虑一瞬,便下笔在澄心纸上流畅地写下,豪迈大气的四个字“厚德仁义”。
    而后,皇帝放下毛笔,反复品味,觉着甚是满意。
    “引良,找人裱起来。”
    付引良点头应是。
    晚间,难得地圣上多吃了一碗肉糜粥,翌日就精神抖擞地去了议政殿。
    皇帝向众大臣问了捐赠一事,王相听了建议皇帝给发个表彰,余下两位副相复议。
    皇帝顺水推舟,着舍人院那边起草诏书,表彰大义之商。
    事情非常顺利,翌日,付引良带着圣上的诏书及那块“厚德仁义”的牌匾去了金桥大街。
    皇帝派人过来表彰,赵掌柜赶紧指使铺子里的一个小伙计跑去兴源巷接东家过来。
    苏桃坐着驴车到了铺子。
    赵掌柜正陪着付引良喝茶。
    苏桃进了铺子里的迎宾室,见到一位坐在椅子上喝茶的面白无须的男子,这人穿着跟之前来家里的严大人一样。
    苏桃猜测他就是来宣诏的内侍,于是走上前盈盈一礼,“中贵人万福。”
    付引良站起来回了一礼,“东家有礼。”,而后,便开始光明正大的打量苏桃。
    齐大人的娘子年岁很轻,看着不过十六七岁,穿着银灰色带暗纹的窄袖短褙子,头上梳着矮髻,带着两只珠花。
    时下妇人都爱佩戴耳珰,她两耳光秃秃的,极是朴素。穿着朴素,人长得却不朴素,她很美。
    不是那种倾国倾城的美,而是一种不张扬的令人舒心的美。
    付引良打量着苏桃,客气地说:“东家仗义疏财,给宿州的百姓送去了救命的粮食,圣上倍感钦佩。令吾给东家送来了“厚德仁义”的匾额。”
    付引良说着边往外走,苏桃跟在他身后,感念圣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小女子能在天子脚下做营生,无不是托了当今圣上的福,宿州遭了灾祸,咱们也该尽些绵薄之力。”
    “东家仁义。”付引良走到铺子门口停下说,“东家准备准备接诏吧。”
    苏桃领着两个铺子的众人,跪在了铺子门外的街道上。
    付引良念了圣上表彰苏桃及铺子的诏书,并送上圣上亲笔题词的牌匾。
    众人都挤过来看看热闹,不免有些羡慕嫉妒的。
    之后,苏桃自己收起圣上的诏书,又让赵掌柜把匾额就挂在了铺子里的显眼处,一时过来看圣上亲笔的人络绎不绝。
    后面果然如此大家所料,有些商户纷纷去户部捐了粮食、物资,还有生药铺子捐赠药材的。
    不止有商户,京城中的官宦之家以陆家、贺家、韩家三家为首也纷纷捐了物资。
    后面捐赠物资的商户,宫里也都给发了表彰的诏书,可是匾额却是只有锦昌布行那一块。
    捐赠持续了一个多月,具体捐赠了多少东西苏桃不知。
    只不过从此之后,他们锦昌布行和锦绣坊算是打出了名头,生意更加火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