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姜荼的用意
作者:靖然长轩   重生灾年挺孕肚,不慌!娘有神器最新章节     
    “当时朝廷贪官众多,我们的县令还是个好人,他一直努力向朝廷申请赈灾银,朝廷却回复说国库紧张,让县令大人自行想办法安抚咱们这些灾民。”
    “那一年,灾情最严重的就是咱们临河乡杏林村、大杨村、荷花村,还有安阳乡石阳村、双松庄,这五个村子都死绝了。”
    “没有朝廷的赈灾款,县令大人便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五个村子的地卖出去,卖地所得银两用来安置灾民,并进行灾后重建。”
    “可因为太晦气了,所以一直没有豪绅富商出手,导致县城迟迟筹不到银子安抚灾民,听说那个时候好多灾民聚集在县城,每天都有灾民饿死。”
    “正当县令大人束手无策时,一位从外地归乡的富商出现了,他不但一次性买了五个村的地,而且还额外出了一大批银两从外县购买粮食,拉到临安县赈灾。”
    “那个人就是钱大善人,他的事迹至今在那五个村子附近流传着,咱们宋家庄距离杏林村、大杨村、荷花村很远,所以这些年基本没什么人提起他了。”
    “可据说钱大善人给自己后人留下的家训就是要日行一善,所以如今那位钱豪绅虽然是个大地主,但他底下的佃户都很感激他,因为钱豪绅的租子比其它地主收的少。”
    宋老头说完,大家都发出感慨,对那位钱大善人佩服不已。
    宋老太太却是叹息道:“唉,行善又有啥用,那钱大善人的儿子,也就是如今的钱豪绅,听说都三十好几了,还没有孩子,老天对钱家太不公平了。”
    那位钱大善人的年纪,大概比他们年长十来岁吧!
    算是和两老同一个时代的人,可惜钱家不知为何,非但没有更加兴旺,后嗣反而很艰难。
    “娘,是那钱豪绅生不出孩子吗?”姜荼追问。
    宋老太太接了话:“不知道是哪个的问题哦,不过那钱豪绅人是极好的,他成亲这么久没有孩子,也没想过要娶姨娘,那位钱夫人真是有福气。”
    听到这里,姜荼基本上可以断定,钱豪绅就是前世买走小六小七的富商。
    原来他也是临安县人?
    当时听嫂嫂们说富商是外地来的,姜荼还以为富商是云苍府人士。
    在她认知中,作为云苍国的都城,云苍府定然是有钱人最多的地方。
    如今知晓对方的家世,姜荼的内心总算感到一丝安慰。
    既然钱豪绅的父亲是一位大善人,家中又素有行善积德的家风,那么前世钱豪绅到宋家庄买地,大概也是想效仿他的父亲,通过此举来帮助他们这些灾民……
    对方品德善良,带走小六小七后,就算无法将他们视为己出,也不会苛待两个孩子……
    姜荼不禁想道:就凭前世钱豪绅给了她两个儿子活路这份恩情,这一世只要有机会,她便要报答对方。
    此外,今日钱大善人的故事,也让姜荼意识到,原来在灾年买地,虽然价格会更便宜,对商人来说是一种得利,但对灾民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线希望?
    即便如今钱豪绅家有一千多亩地,也没人会说钱家为富不仁,大家记的都是钱大善人当年行的善。
    这也为姜荼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此前姜荼虽嘴上不说,可心中也一直烦恼,眼看灾年将至,自己该如何帮助村民呢?
    如果要逃荒,那么必须要提前动身,否则以自家这老弱妇孺的情况,便是等到灾荒来临再和村民一起走,那一路上危险度也太高了,前世不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大局势如此,便是她有功德殿也帮助不大。
    可提前走,该如何说服村民跟他们一起?
    宋家庄的村民是很团结没错,但也没有团结到愿意跟随他们背井离乡。
    这样的大事,即使是由里长出面,也不可能说服大家的。
    更何况,姜荼也没把握说服里长!
    能够说服爹娘,首先是因为他们是一家人,爹娘都很看重她。
    但最重要的因素,则是自己拿出了功德殿这个筹码。
    她向爹娘展示了自己的“神奇能力”,间接地让爹娘相信她是“神仙下凡”,所以她说能够预知未来的事情,爹娘也就接受了。
    对里长是不能用同样招数的。
    毕竟姜荼心中,最信任的只有爹娘。
    连哥哥嫂嫂们,也不适合知晓她有“神奇能力”,至少目前是不适合。
    因此姜荼对哥哥嫂嫂们透露的信息,是她思虑再三才定下的内容。
    比如,在方公子买瓷瓶的事情上,姜荼选择和盘托出。
    原因有四。
    一,瓷瓶的存在哥哥嫂嫂们一开始就知道。
    二,瓷瓶的来历需要哥哥嫂嫂的配合,才能在方公子那里过了明路。
    三,方公子显然要高调利用瓷瓶,假如今日不和哥哥嫂嫂们说清楚原委,那么日后哥哥嫂嫂们听到这方面的消息,不能保证他们不会认为自家吃了大亏,或者是方家虚假宣传,从而在外漏了口风,届时便是老宋家毁约,于自家不利,于姜荼更是不利——容易暴露功德殿的存在。
    四,一个家想要齐心协力,必须要保证每个家人的待遇相差不大,其中也包括信息差的程度,简言之就是:这个家,如果有人觉得当家人不将一件大事告诉自己,那就好像自己被排除在核心之外,不但缺乏参与感、责任感,而且容易引起心理失衡。
    哥哥嫂嫂们之所以能够接受爹娘偏心她,是因为爹娘一向受哥哥嫂嫂们敬重,也是因为他们每个人的性格都足够包容大方,并非斤斤计较自私自利之人,但更是因为姜荼对这个家的付出和重要性,大家都看在眼里。
    从前姜荼的付出当然是连生七子,并且在过继这个问题上,姜荼的态度足够敞亮。
    大家每日生活在一起,姜荼对自己的儿子是否疼爱重视,难道他们不知道吗?
    可即便疼爱儿子,姜荼也肯让儿子过继给大房二房,难道是她不想养儿子了?
    这当然不可能。
    老宋家没有分家,说白了就算不过继,三房的七个娃也照样是全家大人在养。
    而且是全家人心甘情愿地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