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灵感会消失,天赋会消退
作者:馒头不想断更   华娱俗人传最新章节     
    到这里,杨灵越的事业版图基本就清晰明朗了。
    花卷传媒——前期盈利工具及人才筛选培养基地;
    拾遗投资——互联网、实业、金融等多元投资;
    花卷影视——影视投资、影视制作、影视版权运作;
    导演工作室——杨灵越系导演培养计划。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目下专业人才里,杨灵越真心能看得上的就是财务李建,张芸算半个。
    于莉,其实就是他的传话筒、影子,慢慢会成为大管家的角色,所以杨灵越和她沟通的方式一直都是给指令,让她去分解。
    投资及影视,慢慢寻摸吧,不是他有了预见性,一切就能万事大吉的,需要老油条的辅佐。
    历史上多的是开了天眼的君王,或是时运也好,执行不利也罢,最终也没什么水花。
    饭后杨灵越小憩了一会儿,跨上小电驴来到了学校的展映厅前。
    已然看到有一些生面孔,三三两两的往里面走,应该就是外校生了。
    这很正常,本届大学生电影节大概有2000多部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作品报名,北电算是最多的,交流展映会嘛。
    杨灵越停好车走了进去,找到了谢小金老师,正搬海报着呢。
    一个健步上前,连忙说道:“谢老师,我来,我来。”
    “过来了?这儿用不着你,你去小厅吧,已经有外校的人点名要和你交流了。”谢小金笑着说道。
    “成吧。”杨灵越应道。
    说是接待,其实是干苦力活儿,就是个放映员及和外校的学生们聊聊天,展现本校学生的素养。
    三步两步的杨灵越进了小厅,已经坐着二十来个人,扫视过去,还真发现了认识的。
    “刘萌。”
    杨灵越举起手喊了一声,正是京都大学的刘萌。
    “嚯,杨灵越。”
    正和同学聊天的刘萌听到有人喊她,循着声音来源看过去,顿时老友相见般的欣喜,举起手挥了挥。
    这一嗓子,本来小型展映厅就不大,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当然也包括台侧的热依扎.阿里木江。
    “感谢各位同学来我校捧场,有需要帮忙的言语一声。”杨灵越环顾四周,微笑颔首。
    “坐下聊会儿。”刘萌笑嘻嘻的招手。
    “杨灵越。”台上的热依扎也招了招手。
    “等会儿啊,我是你们的放映员,先忙正事儿。”
    杨灵越笑了一下,迈步向台前走去。
    虽然没打过交道,但电影学院太小了,学生也少,只要时常在校的,总能碰见,认识不稀奇。
    “热依扎.阿里木江,你也被抓壮丁了?”杨灵越笑道。
    “你知道我全名?”热依扎咧嘴笑道,两个酒窝看着很是喜庆,很有感染力。
    “在奖学金表格上见到过你的全名。”杨灵越说道。
    “哈哈,你这是夸你还是夸我呢?”热依扎笑的更开心了。
    “别乐了,快背过气去了,叫我过来干啥?”杨灵越问道。
    “知道你粉丝多,但好歹先忙活正事儿吧。”热依扎收了收笑容说道。
    说是正事儿,就是接好播放设备,一部接着一部的放,顺序播放就成。
    第一部便是《曲面》,不过还得等半个小时。
    鼓捣了五分钟,基本就准备好了,屏幕也开始播放本届大学生电影节的一些相关介绍。
    “杨灵越,过来聊会儿天,在座的不是你的歌迷就是你的影迷。”
    刘萌走到台上如此说道。
    “聊呗,聊什么?”杨灵越应道。
    “聊创作啊,还能聊什么。”刘萌乐道。
    说是聊天,其实跟个采访似的,热依扎都给杨灵越塞了个话筒。
    “刚才北大的学姐刘萌让我聊一聊创作,北师大的苏倩学姐问我为什么大一就能创作出得金熊的片子,那我就浅言几句。”
    此时,展映厅陆陆续续来人,有本校的,更多的还是外校的,扫过去,百十来人了。
    众人听到杨灵越的话,很给面子的鼓掌。
    “杨灵越你好,我是电影节组委会的张晨,请问可以录音吗?”
    杨灵越正要慷慨陈词糊弄一番时,有个眼镜男同学举手问道。
    “可以,我的荣幸。”杨灵越笑了一下。
    “创作这个东西,是最讲究天赋的,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创作,在座的和一样,都是艺术生,应该很有体会。
    这里可以回答刚才北师大苏倩学姐的问题,创作不仅和天赋有关,和年龄也有关。
    古往今来,很多创作都是创作者年轻时就完成的。科学领域也是如此,即便不是年轻时完成,也是完成逻辑闭环,这里可以举的例子太多了。
    年轻的时候,我们没有来自生活的压力,完全可以畅想在灵感的海洋里,激情四射、汹涌澎湃。
    随着年岁的渐长,随着历世的渐多,随着见闻的渐广,受的教育日渐增多,自我的创造力却会消退,灵感会减少。
    创作欲望也会如同生理欲望一般消退,这是不可逆的,除非天赋异禀。”
    (笑,鼓掌。)
    “衰退这种现象,是宇宙中不可逆的自然规律,正如熵增定律。
    我们虽然年轻,灵感爆棚,但是基础薄弱。拿我举例来说吧,我在高中时的阅片量就已然非常庞大了,在来到电影学院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或是自学,或是请教,基本完成了大一大二的基础专业课程。”
    (吸气声)
    “大家别学我,每个人擅长的地方不一样,而且艺术类的教材内容又不多。
    我现在处于一个看啥都有灵感的状态,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我之所以拍片子,就是把自己把别人的东西,以及琐碎的灵感杂糅到一起,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想的就是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之前接受电影学院校刊采访时,他们说我是天才,我说我是匠人,就是这个原因了。
    灵感会消失,天赋会消退,所以,各位同学,看片吧。”
    (激烈的鼓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