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宁做太史伯,不做刘宗周!
作者:烽火连城k   明末:我,李自成,重夺天下!最新章节     
    第二天,钱肃乐和谢三宾的使者几乎同时抵达了定海。
    当听闻陈潜夫劝说王之仁反正被斩首后,钱肃乐的使者倪懋熹沉默不语。
    而谢三宾的使者则是手舞足蹈,兴高采烈,自认为事情已经成功了。
    “老爷,咱们还去见王之仁吗?”
    定海城中,倪懋熹的家仆担忧道。
    “见,为何不去见啊。”倪懋熹叹气道。
    “老爷,王之仁昨天已经杀了陈潜夫,您要是还去见,您可就回不来了啊!”家仆连忙道。
    倪懋熹闻言哈哈大笑道:“老夫年事已高早已经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
    “我倪懋熹宁做太史伯,不做刘宗周!”
    “要是能够靠着这身血肉,靠着这颗头颅唤醒王之仁的良心,让浙东得以重归大明,让天下重新有望。”
    “我倪懋熹就算是死了,也无愧我大明的太祖太宗!”
    春秋之时,崔杼弑其君。
    为了防止落下一个千古骂名。
    他找来史官太史伯,让其将齐君之死在史书上改成病死。
    可是太史伯却不屑一顾,写下来‘崔杼弑其君’这五个大字。
    崔杼勃然大怒,立马拔剑杀了太史伯。
    又逼迫太史伯的二弟太史仲篡改史书。
    然而太史仲亦不从,又被崔杼所杀。
    就这样太史一家,太史伯、太史伯、太史季皆卫道而死。
    而崔杼连杀三人之后,最终无可奈何放过了太史伯的最后一个弟弟。
    倪懋熹嘴中的太史伯是如此刚烈。
    可是他后面所说的刘宗周却是迂腐不已。
    在浙江各地开始起兵反清时,大儒刘宗周却决定绝食自尽。
    他的门生劝他道:“死而有益于天下,死之可也;死而无益于天下,奈何以有用之身轻弃之?”
    在清兵南下,强行让汉人剃头改制之时。
    死和死之间区别很多。
    抗清而死和绝食而死有着本质的差距。
    然而刘宗周却回答自己的门生道:“吾固知图事贤于捐生,顾余老矣,力不能胜。”
    他以自己年老为理由拒绝领导百姓和士绅们抗清。
    在绝食几天后,他谈自己的感受道:“吾日来静坐小庵,胸中浑无一事,浩然与天地同流。盖本来无一事,凡有事,皆人欲也。”
    第二天又传来了金华举义兵抗清的消息。
    他的门生劝他忍死以待。
    刘宗周却说:“语云: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功利之说倡,此国事所以不竟也。”
    在一番感慨和悟道后,江南大儒刘宗周成功地绝食而死。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刘宗周之行真可谓是代表。
    倪懋熹宁做太史伯,不做刘宗周。
    其言语间透露出来的决然可想而知。
    他此行是来求死的,却不是像刘宗周那样毫无意义死去。
    而且要学太史伯用自己的死来唤醒王之仁的良心。
    就算不成,他也要用自己的头颅用自己的血来溅王之仁一身脏!
    “老爷!”几名家仆嚎啕大哭。
    自己老爷性格刚烈,他此去见王之仁只怕是有去无回啊!
    “好了,事态紧急,老夫这就去会会王之仁!”倪懋熹坚定道。
    “老爷,我等愿陪你前往!”几名家仆立马道。
    “不,有我一人去便足以。”
    “若是王之仁还有良心,那么你们随不随同无关紧要。”
    “若是王之仁没有良心,执意剃发。”
    “那在老爷死后,有你们在至少还能有人能够回去报个信,替老爷我收个尸。”倪懋熹拒绝道。
    “请老爷放心,要是王之仁胆敢伤害老爷,我等愿行孙策之事!”
    “誓杀王之仁!”
    几名忠心的家仆赌咒发誓道。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可若是上梁正了下面人的风气也是会截然不同的。
    李自成坚韧无比,结果他的余部坚持抗清二十年。
    他的后人李来亨茅麓山一举,令后世有识之士泪洒三百年!
    王体中背刺白旺,杀了自己的上司率众降清。
    可是待剃发令一下,他不愿意剃发的时候。
    却被金声桓勾结他的部下王得仁所刺杀!
    杀人者,人恒杀之!
    王体中背刺白旺,最后他自己也被部下有样学样给背刺了!
    而现在倪懋熹宁做太史伯,不做刘宗周。
    他的家仆们受其感召,也愿意为他舍弃生死行孙策之事,准备在他死后刺杀王之仁了!
    就这样在悲壮的氛围下倪懋熹慷慨而来,进入了王之仁的府邸。
    大堂之上,王之仁看着面露决然之色的倪懋熹心中大为震撼!
    两人对视,此时无声胜有声。
    倪懋熹和王之仁都这样默默地看着对面。
    许久之后,王之仁叹气道:“君此来,大有胆!”
    前有陈潜夫,又有倪懋熹。
    王之仁刚杀了一個不怕死的,现在又来了一个不怕死的。
    这人心可都是肉长的!
    看着决意赴死的倪懋熹王之仁的心里又如何不敬佩啊!
    倪懋熹见状心中燃起了希望他连忙拱手行礼。
    而后开口道:大将军世受国恩,贤兄常侍攀髯死国,天下所具瞻……
    “倪先生打住,打住!”王之仁笑道:“其他堂堂之语就不用说了。”
    “王之仁身为总兵一向为文人所轻,也不屑衮衮诸公!”
    “然而值此国家为难之际,倪先生却能如此。”
    “事到如今,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弱文人尚且赴身国难。”
    “王某乃大明总兵,岂可委身于鞑虏啊!”
    王之仁本就在两难之间,既不想剃发,又担心他日会被鞑虏所杀。
    可是在看到陈潜夫死后,垂垂老矣的倪懋熹竟然仍旧前来劝说反正。
    这一下王之仁的心中就做出决定了。
    钱肃乐和倪懋熹这样的文人都不怕死。
    他王之仁好歹也是堂堂的总兵,手底下两万多兵马呢!
    又为何要怕鞑虏啊!
    更何况方国安不是在杭州和八旗兵打了一仗吗?
    八旗兵也没把他的浙兵怎么滴。
    既然如此,王之仁也就敢搏一搏了!
    “王总兵,您的意思是!”倪懋熹大喜过望。
    “倪先生莫急,谢三宾的使者也在王某的府上侯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