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英德红茶
作者:罗十二少   茶道无疆最新章节     
    广东英德,自古就有红茶之乡的说法。英德之名一说是因当地自古盛产英石有关,古有英州称谓。至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英州升为“英德府”后,该名字沿用至今。
    英德红茶,广东省英德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英德现代茶业始于1955年,当年试种国内着名茶树良种——云南大叶种茶成功;1959年用云南大叶种茶成功试制英德红茶。英德红茶问世以来,以其外形匀称优美、色泽乌黑红润、汤色红艳明亮、香气浓郁纯正等特点,与云南滇红、安徽祁红并称中国三大红茶。
    其中英德九号红茶品质上乘,滋味醇滑甜爽、鲜香持久,被茶界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红茶品种。
    这次来广东英德,就是拜访另外一个茶人,林北海。
    林北海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虽然年龄很大,但很有创新精神,他把乌龙茶的一些工艺用到红茶制作上,独具匠心的做出来乌龙红,就冲着这个勇气和创意,就值得去学习请教。
    很多老茶人只强调传承,不强调创新,这也有失偏颇。
    试想,古代很多茶叶都失传,根本原因就是因循守旧,一味的食古不化,抱残守缺造成的。
    如果没有后面的茶人大力创新,我们怎么有幸喝到那么多好茶,再强调手工制茶的优势,没有机器设备的加持,成本怎么降下去,产量怎么能提高。
    所以坚持传统和锐意创新也并不矛盾,可以很好的结合起来,各取所需。
    高档茶可以坚持手工制作,量少价高,一般的茶可以机械生产,价廉物美,让更多的茶客喝到各个地方的好茶,何乐而不为。
    英德虽然只是一个县级市,但面积很大,是广东最大的县,面积比深圳还要大。
    我和米兰、曹可馨住的酒店面朝北江,视野开阔,风景优美。
    “人家这里一个县城,比西部的地级市都大。”我们三个走在街头上,看着如此繁华的街区,我不禁感慨这里的经济发达。
    路过江边的一家餐厅,上面写着“北江河八鲜”五个大字。
    “走吧,进去看看都有什么河八鲜。”我带着她们两个进了餐厅。
    店里食客挺多的,一个小伙子过来问我们吃什么。
    “河八鲜是什么?”我问他。
    他看了一下我们三个,笑着说:“老板,你们三个外地来的吧。河八鲜是指我们北江里的几种鱼。有北江河虾、毛蟹、黄骨鱼、边鱼、石岩骨鱼、曹白鱼、白鳝、蓝刀仔等。”
    “你们三个人,来一个河八鲜拼盘,再来一个葱油腐竹和九龙黄煎豆腐就行了。嗯,也可以俩一个擂茶粥。”
    我们听了伙计的建议。
    米兰吃着河虾,不住的称赞:“这河虾虽然个头小小,但却壳薄味鲜、清甜可口,好吃。”
    我只有看着她们吃。
    “这毛蟹也肉质肥嫩鲜美。”曹可馨笑着对我说。
    我继续看着她们吃。
    终于我能吃的葱油腐竹上来了:“嗯,这腐竹真的有葱油味。”我也不甘示弱的说。
    一顿饭吃下来,十分尽兴。
    晚上,在北江的江边,找了一个小清吧,叫了几支啤酒,我们三个小酌了一下。
    “南哥,明年我们去哪些茶山呢?”米兰喝着啤酒,悠闲的靠在沙发上问我。
    “云南、江浙,安徽这几个茶区争取都走走,下次把所有的店长都带上,大家都开开眼界。”我确实有这个打算。
    “那过几年国内走遍了,还要去印度和斯里兰卡去考察他们的红茶…”曹可馨笑着说。
    “嗯,也许我们努力一下,让他们来咱们国家考察一下咱们的茶山。”我笑着和她们两个碰杯。
    “对了,米兰,记得我招聘你进来的时候,我答应过,以后有机会的话,你们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款茶,明年吧,哪个店营业额突破了300万,公司就以店长的名字命名一款茶,这个作为公司的文化建设一直会进行,只不过将来标准可能要提高。”我没有忘记对米兰的承诺。
    “好呀,我要努力了,茶叶可以自己选吗?”米兰兴奋的说。
    “当然可以,不然弄一款卖不出去的茶叶,大家面子上都过不去。”我笑着说。
    曹可馨看看我说:“那我怎么办?我都没管店铺了。”
    “只要有人达到这个标准,你就可以了。”我大方的说。
    林北海的北海茶业公司真的好大,我看着他那现代化的工厂,心里羡慕极了。
    作为一个茶叶界的前辈,还是一个现代化茶厂的老板,林北海林总却很随和,一点架子也没有。
    “欢迎江总从重庆到我们英德呀。”他竟然在办公室门口等着我们。
    “林总,我们到您这里学习,打扰您啦。”我恭敬的急走两步,两个手握住他的手。
    林总并没有过多客套,直接带我们去他的工作室,他在那里实验做茶。
    “我十五岁就在茶厂当学徒,一直都在和茶打交道,一晃我都做茶四十年了。”林总感慨的说。
    “六十年前,也就是1955年,英德试种云南大叶种茶成功,1959年,英德红茶试制成功,到如今也才56年,可以说,我是跟随着英德红茶一起成长的。”
    “虽然英德红茶问世的时间比较晚,但英德产茶的时间可不晚。英德种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据唐代陆羽所着《茶经·八之出》记载:“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当时韶州植茶包括英德、曲江等。说英德是中国红茶之乡这一点也不夸张。”林总自豪的说。
    林总指着墙上的地图,对我们说:“英德茶区峰峦起伏,江水萦绕,喀斯特地形地貌,构成了洞邃水丰的自然环境。大小茶场即建于地势开阔的丘陵缓坡上。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7c;年均降水量1883.9毫米,年相对湿度79%;无霜期长,霜日不足十天;土层深厚肥沃,土壤酸度适宜,ph值4.5~5之间。所栽培的茶树以云南大叶与凤凰水仙两优良群体为基础,选取其一芽二、三叶为原料。经适宜萎凋、揉切、发酵、烘干、复制、精选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英德红茶外形颗粒紧结重实,色泽油润,细嫩匀整,金毫显露,香气鲜纯浓郁,花香明显,滋味浓厚甜润,汤色红艳明亮,金圈明显,叶底柔软红亮。这些都是我们老一辈的茶叶大师们不断的改进工艺,才有今天的这个成就。”
    林总又从桌子上拿了一袋茶,继续泡给我们:“这是我们研制的荔枝红茶,就是在英德红茶的基础上创新的,选用英德工夫红条茶,加注荔枝汁,采用科学方法使红茶充分吸收荔枝汁的香味。你们看,外形条索紧细,乌黑油润,泡出的汤色红亮,叶底红艳,荔枝香气芬芳,滋味鲜爽香甜。”
    我和米兰、崔可馨都大为震撼,都还是第一次听说到荔枝红茶是这么制作的。
    “我一直以为荔枝红茶是具备荔枝香味的红茶,没想到真的是用荔枝的汁水浸泡的红茶呀。”我惊讶的说。
    “哈哈,所以才要创新呀。以前哪里能有这样的办法做茶的。”林总得意的很。
    “那用乌龙茶的工艺做红茶,也是您的创新工艺啦?”我继续问道。
    “乌龙茶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摇青,摇青最主要的目的有几个,一是促进走水。由于叶片的失水速度大于梗、脉,因此,在摇青的过程中,基于上述的失水差异,就会使得梗、脉中的可溶性物质及水分输送到叶片中,增加茶汤的耐泡度和丰富度。”
    “二是促成和加剧茶叶内含物质各类反应的产生及品质的形成。使得茶叶的香气向花香、花果香类进行转化;叶片叶色发生转化;内含物质诸如蛋白水解酶活力更加,进而使得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多,这样茶汤的鲜爽度就提高了。”
    “我们把摇青的工艺用到红茶的制作上,做出的红茶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乌龙茶的高香,这样就和传统的红茶大不相同。”林总带着我们继续朝里面的实验台走去。
    “我刚开始做这个乌龙红茶的时候,阻力可大了,很多人都嘲笑我是异想天开,没有人支持我,我就自己埋头去搞,不管别人的眼光。”
    我们听的津津有味,尽管林总的专业术语有些晦涩难懂。
    “后来好不容易搞出来了,请一些红茶专家来给我评定,结果那些专家对我是一阵批评,说我搞乱了红茶的传统工艺,做出来的茶四不像,根本没有办法分类。”
    “我气不过,就问那些专家,我做的茶香气怎样,口感如何。是不是比很多红茶都好喝?”林总说的有些激动。
    “那些专家说不管你的茶好喝不好喝,这个和红茶的工艺标准不符合,没办法给我评选。我就说那我就自己给它命名为乌龙红,只要市场认可就好了。”林总说的哈哈大笑。
    “事实证明,只要好喝,市场就认可,我们做茶的人,也千万不要被规矩束缚,要有大胆创新的意识,如果不这样,当初怎么能在我们这里试种云南的大叶树种,又怎么研制出英德红茶?”林总有些激动。
    “林总,您说的非常有道理,虽然我不懂制茶,但是您的理念我是绝对赞同的。如果大家现在还是用宋代的点茶工艺,那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喝到茶,只能是极少数有钱人才能喝的奢侈品。”我笑着对林总说。
    林总重重的拍着我们的肩膀:“你这小伙子的话对我的脾气,走,不喝茶了,弄点酒喝去…”
    英德的米酒很好喝,英德的菜很好吃,这是我清醒前的记忆。
    …
    我被林总灌的酩酊大醉,这老爷子,茶做的好,酒量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