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古鸡鸣寺
作者:罗十二少   茶道无疆最新章节     
    第二天的茶博会没有什么新意了,去了川红功夫的展台,和他们的工作人员打了个招呼,签订了一份四百万的采购合同,也就是这次来的目的。反正现在每个月的进货量都在增长,再过段时间估计采购量一个月要上七十万了。
    签订完合同,我又随意逛了些展台,喝茶买茶,就这两件事。
    林若曦晚上有表彰活动,没有时间出来,约定明天她就不参加集体活动,和我一起逛逛南京。
    昨天晚上两个人差不多把心结谈开了,反而轻松多了,彼此可以做个知心的好朋友,但不会有感情的纠葛。
    我有些怅然,但也有些释然了。
    第二天一大早,来金陵饭店接上林若曦,我们去第一站,中山陵。
    南京的早上还算凉爽,林若曦就是想去看看那里的梧桐树,我们就在路上停下了。
    南京的梧桐树遮天蔽日,绿荫不断,据说宋美龄很喜欢法国梧桐,蒋介石就下令种了2万多棵梧桐树,从美龄宫到中山北路,形成一个漂亮的宝石项链。
    这个传说已不可考,不过如今的梧桐大道上确实是好看,两边的梧桐高大茂密,很是壮观。
    林若曦只喜欢拍景色,自己不拍照片,她要是当个模特在这大道上拍片子,肯定漂亮。
    漫步在林荫大道上,偶然有车子路过,四周一片寂静。
    “要是秋天就好了,满地的黄叶,肯定更好看。”林若曦有些遗憾。
    来到音乐台,正好有成群的鸽子飞过,林若曦拿起手机,不住的拍照。
    音乐台建筑风格独特,中西合璧。古希腊建筑的精髓与江南古典园林的韵味在此完美融合。既有开阔宏大的空间效果,又有精湛雕饰的艺术风范,达到了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买了一袋鸟食,我让林若曦去喂鸽子,她小心翼翼的撒了一把出去,惹的鸽子不断飞来,她身边顿时被鸽子围住了。
    我趁机拿手机拍下她兴奋不已的模样,一袭白裙的她,被一群鸽子包围着,是那么的灵动脱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为南朝第一寺的鸡鸣寺,因为梁武帝四次舍身出家被大臣重金赎回的故事天下闻名。
    如今的鸡鸣寺气势恢宏,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古鸡鸣寺”四个大字在山门上,金钩银划,雄浑有力。黄色的围墙上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大字。
    林若曦站在山门外,望着这几个大字,轻声说道:“多少王侯将相、宏图霸业,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这青灯古佛,还在这南京城中延续香火千年…”
    我和林若曦都不信佛,只是古鸡鸣寺名气太大了,想来看看这千年古刹。
    “要是在春天来,樱花盛开的季节,鸡鸣寺会更美。”林若曦看着到处茂密的樱花树说。
    “为什么南京的年轻人喜欢来烧香呀。不应该是老年人烧香拜佛的人多的嘛。”林若曦像个好奇宝宝的问着我。
    “因为这个鸡鸣寺在南京年轻人心中是姻缘寺,这里求姻缘是最灵的。”我笑着说。
    林若曦看了我一眼,笑着说:“你就会胡说…”
    “是真的,你没看都是些单身或者同性的人来的嘛,很少有情侣一起来的。”我让她看那些来结伴烧香的人群。
    拾阶而上,来到观音阁,这里来烧香的人络绎不绝,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
    “我去买两瓶水,你在这大树下乘凉等我。”渐渐的热起来了,我有些口渴,就对林若曦说。
    林若曦点了点头,站在树下等我。
    等我买水过来,看见一个老奶奶站在林若曦旁边,不住的用手帕擦着汗。
    “姑娘,你怎么不去上香?这里的菩萨会保佑你有好姻缘的。”老奶奶满脸慈祥的对林若曦说。
    我把水递给林若曦,她又把水递给了老奶奶:“婆婆,你喝点水…”
    老奶奶接过水,看了我一眼,笑着说:“姑娘,怪不得你不去烧香,原来不需要求姻缘的。”
    我把另外一瓶水打开,递给林若曦,林若曦听到老奶奶的话,脸色羞的红了,低声说:“奶奶,你弄错了,我们不是…”
    那老奶奶看看我,又看看林若曦,摇了摇头说:“你们俩多般配呀,多好的一对…”
    有了老奶奶的这个小插曲,我们两个都有些不自在了。
    双塘园路上,秦淮旧时民居的马头墙古雅平仄,和走几步路准能撞见的电线杆子,交织出老城南特有的天际线。走着走着,僻静的街巷深处,忽然就热闹起来。
    “今天带你来吃一家特别有名的馄饨店。”我对着一脸懵懂的林若曦说。
    “南京人爱吃馄饨,特别是柴火馄饨,如今很少见了。”我对林若曦说。
    柴火馄饨,通常以扁担或三轮车摆卖,一头是炉灶,另一头是货架,放置调料、馄饨皮、菜肉馅及板凳餐桌。支起一口钢精锅,把小桌椅从三轮车上搬下、架好,熊熊的柴火烧起来,便是一方烟火人间。
    南京人出了名地爱馄饨,“老南京的小馄饨得用柴火烧,扁担挑!”那句闻名全国的“阿要辣油啊”,就脱胎于南京人吃不腻、忘不掉的这一口。
    我们来到一个简陋的小店门口,黑板上面写着“又见炊烟 柴火馄饨”。
    老板是一位老爷爷,长长的白胡子,再加上满头的白发,很像宫崎骏,特别可爱。
    “老板,来两碗馄饨,两个油墩子。”我给老板打招呼。
    “好滴,你们等一会呀,我老伴买菜去了,我现在给你们包。”老板熟练的拿起筷子,一手拿着馄饨皮,一点肉被筷子拨到馄饨皮里,手轻轻一捏,馄饨就被包好了,动作十分娴熟。
    “柴火馄饨以前很多,是南京人的儿时回忆,现在几乎看不到了。深夜里,饿着肚子走路,路边看到有柴火馄饨,吃一碗热腾腾的馄饨,简直是最幸福的事情。”我感慨的说。
    “哈哈,你说错了,小伙子,是喝馄饨。”老板笑着说。
    “对对…喝馄饨,老板,还有个话叫:阿要辣油啊。”我用蹩脚的南京话说。
    “馄饨皮薄、肉少,属于点心小吃。小吃小吃,小小地吃几口,不饿着就行。因为馄饨小,吃馄饨又叫‘喝馄饨’,没想到你一个外地的年轻人,还晓得这些。”老板笑着对我们说。
    灶塘里,柴火烧的正旺,老板把锅盖掀开,把包好的馄饨丢了下去。
    一个清洁工打扮的人过来,对老板说:“尹老板,搞碗馄饨。”老板笑眯眯的答应了。
    馄饨端了上来,香气扑鼻,让人不禁想美美的喝一口汤。
    “不用鸡精、味精,味道好的很。”老板笑着说。
    林若曦吃了一口馄饨,开心的说:“好吃,有种家的味道。”
    那清洁工吃完馄饨,嘴巴一抹,转身走了。
    “老板,他怎么不给钱?”林若曦小声的问老板。
    “他们赚钱不容易,我这里就给他们免单了。”老板笑着说。
    “老板这里经常给那些落难的人免单,还会给点路费…”旁边一个大叔对我们说。
    “老板人好,做的东西也好…”我笑着对林若曦说。
    吃完馄饨,我把钱包里大约有一千多元的现金全部掏了出来,趁老板不注意,塞到装着肉馅的碗下面。
    林若曦一脸笑容的看着我,旁边的大叔则见怪不怪的视若无睹。
    “我没钱了,你要买单了。”我笑着对林若曦说。
    林若曦付了钱,我们离开了这家充满爱心的馄饨店。
    “你也是在网上找到这个店的?太有心了。”林若曦温柔的对我说。
    “我现在身无分文了,后面我就跟定你了。”我笑着说。
    “还有什么有意思的地方,带我去…”她一脸的期待。
    16路公交车带着我们前往它的终点站,中山码头。
    “你带我坐公交车去码头干什么?”林若曦又成了好奇宝宝。
    午后的公交车上人并不多,我们并排坐在中门那里的位置,看着路两边的建筑。
    “到了就知道了。”我故意卖着关子。
    到了中山码头,我们来到了轮渡那里,买了两张票,我们跟随着人流,来到了轮渡上。
    “我们要过江?那里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林若曦越发的好奇了。
    “一会就知道了,别像个好奇宝宝一样不停的问为什么。”我笑着说。
    “你坏人…”她轻轻的打我胳膊一下。
    她娇嗔的模样着实可爱。
    下了轮渡,我们来到一个广场,上面有水泥做的遮雨棚。
    “这里就是浦口车站,很多电视剧都在这里取景,你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吗?”我问林若曦。
    “当然读过,中学课本里有。”林若曦笑着说。
    “这里就是当时的火车站,朱自清就是这里和他父亲告别的,后来写下了催人泪下的《背影》。当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就是从这里停灵,后来安葬在中山陵的。”
    “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里,书恒和依萍重逢的火车站,就是这里。”
    “1919年春,毛泽东送湖南留法学生去上海,在浦口火车站丢失了一双布鞋,陷入困顿,幸遇老乡,解了燃眉之急。”
    “当年邓小平和陈毅,就是在这里下了火车,连夜过江,到了总统府。”
    “这里号称中国最文艺的火车站,有一百年的历史,2004年才停用。”
    “走吧,我们去看看那曾经的月台,有多少名人在这里相逢或者告别。”
    穿过风雨长廊,我们来到一栋饱经沧桑的建筑前,这里是曾经的售票房,也许朱自清的父亲就是在这里给他买的车票。
    旁边有个大门,里面是废弃的月台,还停了两辆蒸汽火车头。
    “走,我们溜进去…”我把门推开,正好可以容纳一个人钻进去,幸亏我们俩都很瘦。
    林若曦做贼心虚的四下看了看,根本就没有什么人。
    她笑嘻嘻的钻过大门,一起来到月台前,看着那废弃的铁轨延伸到远方。
    太阳很大,四周蝉鸣声声,打破了夏日的寂寥。
    “九十年前,1925年,20岁的朱自清就是在这里去北京读书,他父亲在这里送他的。每当读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父爱就是如此平淡,却厚重如山。”我感慨的说。
    林若曦用手机拍着远去的铁轨和静静的火车头,对我说:“你总是给我惊喜…”
    我笑着说:“我去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林若曦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了,笑骂着打我一下说:“你个坏人,又占我便宜…”
    一阵清风吹过,树上的知了停止了鸣叫,好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