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精盐和煤炉
作者:祝笑岚   汉末三国,开局我强占青州最新章节     
    宛如袁世凯小站练兵,这些府兵也渐渐地成为了张岳的人,吃谁的粮、拿谁的饷,虽然方法比较low,但张岳需要牢牢刻进他们的脑子里。
    毕竟他手里只有八十离火卫和一百祝融军,真要有点什么事,这些府兵的确是需要拉拢的对象。
    这些事情,放在一般的刺史一定会是引起警觉的,但就好在焦和这个家伙完全就是内政军事全不管,每天和府中的名士谈天论地和求神拜佛。
    每次看到他,张岳都越发觉得焦和就是他们在青州最好的合作伙伴。
    在忙碌中,张岳等来了刘川又一次穿越,物资在三天后也来到了他这里,蜂窝煤炉的到来令他惊喜万分,因为他现在手里干活的人也有了数千,因为怕出乱子,都分散到了建材厂、煤矿和铁矿。
    可以说,临淄这座分矿的规模,不会比东临市要小。
    这么多人,要管理起来也是个问题。
    “这次除了货,又给你派了一百离火卫、两百祝融军和一百匠人,眼下你先别急着铺开摊子,先让劳动力活过这个冬天再说。”
    刘川这次亲自押运货物再次来到了临淄,崔师古和孙空也跟了过来。
    崔师古的提纯盐技术基本已经过关,这次来准备建一个盐作坊,利用临淄的商业条件,大量收购古代粗盐,提纯精盐贩卖。
    “开春后,我们东临市的盐屯也该开始生产了,我们自产加上收购的粗盐,提纯出来的盐应该足够你卖的了。”
    “其实盐穿越过来占的配重不大,这个自主生产,关键是为了从易到难,系统建立工业体系。”
    崔师古喃喃道,因为粗盐提纯本身就不复杂,所以特别使用就简培养古代的技术人员。
    首先是一个加热的大铁桶用于溶解粗盐,同时按比例加入草木灰。一人不断地搅拌溶液,充分反应后,让溶液通过过滤通道的层层过滤,最终落入蒸发皿。
    之后就是蒸发结晶,也叫做熬盐,慢慢熬制盐溶液,析出的晶体会附着在内壁。使用锅铲将其铲出,研磨成细细的精盐。
    “我们现在没有三酸两碱,按说在蒸发的时候还要加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盐酸等等去除各种杂质,我们没办法。”
    “只能用草木灰中碳酸钾的钾替换有异味的钙镁离子,但我们的盐实际上比现代的盐还是不够纯,含有除了氯化钠之外,还有氯化钾,好在味道一样,也能吃。”
    “不过含有钾的食盐有一定的吸湿性,所以获得的精盐容易结块,这种自制的产品,要烘干后快速出货……”
    崔师古一边指导匠人一边解释,这流程很简单,张岳看一遍也就懂了。
    “可以,味道一样就行,我们优先出自制的西贝货!”
    以次充好这种事,张岳在古代干起来是一点心理压力没有。
    “还有,打蜂窝煤的设备也给你带来了,还有炉子。”
    蜂窝煤这种东西,崔师古这代人是最熟悉不过,他在厂里的时候,常年需要帮家里和各种地方拉煤。
    崔师古的这个炉子是用陶土做的,大致有点类似现代的小型蜂窝煤炉子。而比起现代的那种比着蜂窝煤大小严丝合缝的煤炉,它炉身装煤的孔道要更宽一些,大概能放下两块蜂窝煤的高度,而宽阔的孔道也可以燃烧除了蜂窝煤之外的木炭甚至柴火。
    底下炉膛的隔板依然采用的是铁条围成的栅栏,这东西是用冲天炉搓的,这样便可以使得上面的灰不会落下来堆积到炉膛里,而炉膛自然和外界有一条圆形风门和灰口,上面盖着一个冲压出来的封火盖,盖子的侧面还有一道通风口。
    炉子的搁物架则是陶土烧成的三个平齐向上的脚,脚的外围是一圈铁丝,上面吊着提炉子的提手。
    这种炉子的模型是南方的那种小型蜂窝煤炉,也比较节能,烧一天大概消耗4-5块蜂窝煤。
    而为了仿制简单,这座炉子便取消了大型炉才有的烟道,所以晚上不能放在封闭的家里,有煤气中毒的危险。
    总的来说,这件东西在现代人看来十分简陋,但却是可以实现现代炉子大部分功能的仿制产品,在三国时代,已经是巧夺天工的东西了。
    炉子有四五十个,现在就是要做煤球了。
    张岳拿到这些东西的当天,便把做蜂窝煤的模印子和工匠一道,用快马送到了他安置的煤场,那里现在挂着救灾帐篷住着几百劳力,蜂窝煤这种东西,要迅速做出来!
    果然匠人也没让张岳失望,三天过后,七千块黑压压的蜂窝煤便运到了东海商行的门店,而东海商行又即将发售新货物的消息,也在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临淄。
    “这次东海商行又卖什么新东西?”
    “不知道,昨天看他们码得黑乎乎的,不像是可以吃的……”
    在人头攒动的议论声中,张岳同样以产品见面会的形式,把煤炉和蜂窝煤这两样东西,端在众人的面前。
    为了让众人更直观地感受,他特地叫人用木板抬着数台正在烧着煤的炉子在下面转圈,炉子上烧着水,大家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炉子的热量的效率。
    在《东方报》的科普下,青州的豪强大户现在已经初步养成了喝开水的习惯,无疑这样的炉子,用来烧水,是极为方便的。
    “这炉子,一天只需要烧5块这种煤球么?”
    下面有采办忍不住问道。
    古代的燃料是稀缺而珍贵的,而且因为没有持续低热燃烧的手段,烧柴烧炭也仅仅用于做饭,很少用它们持续性地燃烧。
    “这是自然的,您看,这个下面是风口,风口有个盖,盖上还有个小孔。”
    张岳耐心地指导着。
    “把盖子盖一半,露出小孔,这样可以让火一直烧,但却可以烧得最慢,这样一块煤可以烧数个时辰。”
    “一般是下面的煤球先烧尽,而烧尽之后,用这种火钳夹出来,填入新煤球即可。”
    “若要火旺,可打开炉门,同时让煤球中的孔洞相通,则火力最旺,但是烧尽亦快,反之,则可蓄火慢烧。”
    对于煤球炉的便捷,大户们普遍看中的却是可以长时间蓄火的功能,这团火放在家里可以取暖,可以烧水,还可以烘干衣物。
    几个大家的管事和采办在张岳的指点下,把炉子放在一张四方桌下面,自己围坐在桌边,的确是暖和了许多。
    “这炉子的确不凡!”
    众人纷纷说道,旋即又问:“不知作价几何?”
    “此乃造福人世之物,单卖炉子一个千钱,煤球一个三钱,虚钱实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