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经济流通
作者:钢铁余晖   明末:从土匪到列强最新章节     
    裴山县,大窑村一所普通的民宅内,“咯吱咯吱”的声音响个不停。
    数十名名肤色黝黑的妇女或是聚精会神的踩着纺车,将一根根棉线.麻线缠绕到那个大锭子上,或是腰上束着带子,脚踩织机手持一柄木梭,在她们娴熟的动作中,木梭上下翻飞,经线与纬线开始交合,缓缓形成布匹的模样。
    此处便是一家民间的纺织作坊,规模很小只有三十来个人。
    不一会,从门口进来一名生着鹅蛋脸的清秀女子,手里还抱着厚厚一沓蓝白相间的粗布。
    此女名叫胡彩娥,乃是隔壁的罗庆县人士,此前曾就职于那里的岭南纺织厂,后因对厂内纺车做了少许改动后致使产能提成了一截,大喜过望的厂主便赏了她十枚银元,当地县令有意树立典型,亦赏了同样的数目。
    胡彩娥领到这二十银元的巨款后自然是兴奋不已,要知道这些钱足够一家人用上数年之久。
    她先是花了六元买了一头耕牛,然后用三元给哑巴大哥成了亲,剩下的则存进了思明府的龙兴银行。
    前段时间,听说裴山县这边在搞什么“扶持民间创业”,这胡彩娥心思一动便跑到衙门与众人一块去看热闹。
    县令大人表示,此举是为了鼓励百姓积极从事什么手工业和制造业,为此,龙兴银行专门拨下了一笔款项,用以给想要投身工商业的百姓贷款,只要能拿出项目方案并且通过审核,便能从银行那边领到一笔数额不等的款子。
    大伙一听还有这种好事,顿时来了兴趣。
    实际上,自从保乡军全面开展摊丁入亩的农税改革后,广西的老百姓不但负担大大减轻,许多人也终于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
    要知道以前在大明统治那会,税是按人头收的,甭管你有地没地,财产多寡,都得缴一笔不菲的丁口钱,其他苛捐杂赋就不用说了。
    如今,这丁税早已被大将军取消,转而收取的是天税,即谁的地谁缴,老百姓再也不用一辈子都跟耕田捆绑在一起,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自有,尤其是对于那些无地.少地百姓来说,这简直就是亘古未见的天大仁政啊。
    胡彩娥在了解完这个政策后十分开心,她的心思一向活络早就有单干的打算了,只是苦于囊中羞涩。
    那剩下的十二枚银元虽然不少,但要是想搞个什么作坊却是杯水车薪。
    买工具.雇人,这都是需要花钱的。
    回去之后此女花了四十文买了一只土鸡,然后登门拜访了一位能识文断字的“秀才”,也就是私塾先生,请求其为自己攥写了一份所谓的项目方案。
    即欲将从事的行业,以及具体内容和计划。
    胡彩娥的打算是干老本行,也就是纺织业,别的东西她也不懂,这玩意的话毕竟自己在岭南纺织厂也干了大半年,还是比较熟悉的。
    再一个,布匹这东西的前景很好,永远不愁卖,保乡军和各大布商那边可是一直在收购的,利润也比较可观。
    借助这份策划书,此女顺利的从龙兴银行贷到了二百元的款子,并且三年内还上的话是可以免息的。
    拿到钱之后,胡彩娥连忙请木匠打造开始打造纺机.织机,随后将作坊选址定到了裴山县大窑村的表姨家,只需付上少量的租金即可。
    紧接着,她又四处走动,招募了数十名手脚麻利的母女,此些人大多都是云贵两地逃来的流民,也是如今市场上最大的雇工群体。
    毕竟大将军虽然允许这些难民留下,并令官府协助垦荒,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流民一看在这广西给人家坊.厂主帮工也不错,便干脆不打算种地了,如此还可以不用缴田税呢。
    反正,怎么着都比在云贵老家强得多,相比之下这岭南简直就是天堂。
    胡彩娥一共招了三十二名妇女,给这些雇工的工钱是每日二十五文,这也是如今市面上的行价。
    当然,如果是那种比较繁重辛劳的工作,雇工们的工钱还会有所上涨。
    按照目前这个薪资水平,如果一名雇工在全年无休且每日都勤勤恳恳的话,一年可得九元,当然这个数目过于理想,实际上人总是要休息的,不过只要好好干活,综合算下来一年挣个七八元问题不大。
    在保乡军的统治下,广西的物价都相对比较稳定,像这些没有土地的雇工群体只能从粮行拿钱买粮,这七八元钱省吃俭用的话,足够应付三口人一年的口粮了。
    当然了,这是因为大将军徐晋严禁民间的粮商随意哄抬粮价,而且还有隶属于官方的龙兴粮行调节市场,否则,那些黑心商贾能让你一个泥腿子活的这么滋润?
    一切准备就绪后,胡彩娥的纺织作坊顺利开工,大伙也干的兢兢业业。
    按照每名织工六天织一匹布来算,十九名织工每月可织近百匹布,而市面上一匹粗布的价格大致在四百文左右,那么胡彩娥的小作坊每月可进账四十元。
    而这三十二名雇工每天的成本在八百文,一月便是差不多二十六元,再刨去棉花.麻线这些物料的成本与租金外,每月的净利润能有个九到十元钱。
    这样算下来,胡彩娥一年便能赚一百多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光耕牛都能买十几头。
    不过,此女却没有满足于此,她打算继续招募工人扩大生产规模。
    于今日,胡彩娥听说了保乡军雇人缝制军装的事情,她便从衙门直接领了一百套的布料,随后发给了这些女工。
    毕竟每套军装的工钱足足有一百五十文,人家也都裁剪好了缝起来很容易,这么多人几天就搞的差不多了,到时候能从衙门那领到十五元钱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大将军徐晋了,他此前从广西官绅和藩王那榨了足足六百万两银子,这些钱绝大多数都用以军费的开销和储备,但其中有一百万却被他以各种方式回馈给了民间。
    老百姓手头有了钱才会有消费能力,这些货币随后又会流通到市场上,促进手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最终通过税收的方式又回到了保乡军手里,这便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当然,这种回馈自然不是免费的,例如像这种缝制军装的活儿,便是需要老百姓付出相应劳动力的。
    不过这个时代平头百姓哪有什么赚钱的机会,徐晋此举固然是为了促进经济繁荣能收到更多的税,说白了就是想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定。
    但整个广西的黎庶还是对大将军感恩戴德。
    毕竟说一千道一万,这些实惠可都是结结实实落在大伙身上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