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重修大西寺
作者:飞獴在天   去大明扶贫最新章节     
    八月十七日,小雪一停,耿璇的骑兵第三团主动请缨,再次向吉祥城一带搜索前进。
    靖江王指挥张斧骑兵第二团和盛宣步第二团随后跟进,准备再次进占吉祥城,视情收复大唐故土西海城。
    八月二十日,辽王抽空带着背嵬军回到了庭州,打算对后方防务重新进行调整。
    在魏国公和宋忠等人的陪同下,辽王认真视察了庭州。
    这是自汉唐以来,屡加修建的一座塞外大城,周长达二十余里,城墙厚达十米,城高十五米,四周护城河居然有一百多米宽。
    而且这城共分内、中、外三城,要不是黑火汗太怂太懒,又不得民心,明军即使有火器的加持,也难以兵不血刃攻占此城!
    随着察合台汗国统治重心的东移,当地回鹘人和蒙古人被强迫改信回教不过是十来年的功夫,不少人内心还是对佛教念念不忘的。而信仰佛教的回鹘和蒙古部众对黑火汗的反感又加速了察合台汗国的雪崩。
    辽王尽管主张宗教自由,但此时觉得既然察合台汗国做得那么过分,他也可以利用宗教问题作作文章。
    他在庭州热情接见了回鹘、蒙古各部首领十余人,把酒言欢,除了邀请他们观看背嵬军操练,震慑潜在不轨分子外,还专程带着这些首领到城外瞻仰了大西寺。
    这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下令敕造的着名寺庙,是数百年来西域的佛教胜地,香火不绝,但却被黑火汗严重毁坏。
    他对佛教并不尊崇,对回教也不排斥,但是他现在对帖木儿操纵回教十分警惕。
    在历史上,阿拉伯帝国有多乱,回教内部就有多乱。一些在宗教内部斗争中失败的宗教分子进入西域,在名字中间加上“马黑麻”或“马哈麻”,其实就是回教先知穆汗默德的另一种音译,堂而皇之把自己包装成圣裔,摇身一变为当地宗教头子,实际上是些宗教骗子。
    他们在西域通过传教控制当地蒙古、回鹘政权,然后又通过当地政权扩张教权,时而对抗中央,时而在亲兄弟间互砍,把西域搞得鸡飞狗跳、乌漆嘛黑好几百年。
    帖木儿不仅自己改宗回教,还把自己两个孙子也加上“马黑麻”的头衔,开始往先知身上硬靠,也是想蹭宗教的热度,借宗教控制西域。
    看看后世中东的回教世界有多乱,当时西域就有多乱。
    这也是辽王穿越时西域的宗教实情。
    所以辽王尽量保持各种宗教在西域的平衡,并去除政治宗教化。
    到了大西寺,他不仅要求蒙古、回鹘各部要和睦相处,不得干涉宗教信仰自由,还要求蒙古部专门拿出钱财重修西寺。毕竟这寺庙是他们给砸的。
    他对最早归降并支持明军守城的回鹘首领仆固义予以表彰,授权由他组建一千回鹘骑兵,和魏国公徐允恭共同治理庭州。
    仆固义请求辽王收留其次子仆固雄为辽王护卫,辽王也欣然同意。
    辽王的一系列做法,实际上抬高了长期被蒙古人打压的回鹘人和佛教徒的地位,赢得了许多回鹘人的拥护,也使得佛教得以在西域继续传承。
    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辽王在庭州正式宣布,全面废除察合台文,实行汉文和回鹘文并重。
    他要求,现有地名中,原来就有汉名的一律改回原来的汉名,没有汉名的也要按“信、雅、达”的标准译为汉名。
    后世好多人以为新疆人信仰回教,好多拗口的地名来源于回鹘。
    其实不然,在蒙古人到来之前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回鹘人作为天山南北的主体居民仍然是沿袭汉唐旧名,信仰佛教,并与中原文明保持亲密的联系。只要中原政权强大,他们随时会成为中原的子民。
    成吉思汗西征攻灭西辽后,新疆地区成为其次子察合台的地盘,新疆地区也迅速蒙古化。
    察合台带来的蒙古部众和蒙古化部落迅速占据着天山南北最好的牧场,成为了当地的大宗。
    原先的回鹘部落本是大宗,现在只能靠那些蒙古人看不上的牧场苟延残喘,日渐凋零,成为了小宗。
    他们游牧的大坂城周围草原,看似牧草茂盛,实际上处在天山风口上,一年四季狂风怒吼,鬼哭狼嚎,连后世的火车都能刮飞,何况是毡帐!任是谁也不能在毡帐里安安心心地进行创造人类的活动。回鹘人也因此越来越少。
    不仅如此,察合台和他放羊的子孙们一直瞧不上在中原学汉人读书的忽必烈一系。
    但是,他们又不安心当个千年老二,就以天山南北为根据地不停地给大元捣乱添堵。
    忽必烈推行汉化,他们就将参照回文,创造出一个察合台文,甚至将自汉唐以来延续数百年,已经深入人心,烙入历史的汉名统统改成蒙古名,连羊粪堆都能当都城名字用。
    大元尊崇佛教,他们就改信回教。
    打不过大元,他们干脆就以圣战之名,强迫当地的回鹘也改信回教。
    回鹘人抵制,他们就干脆毁掉武则天在庭州建立的佛寺。
    他们的好多做法和后世极端分子相似……
    这才是让辽王觉得最应该警惕的。
    辽王一向自认为是个对宗教有包容心的人,正如三大宗教教义,最初都具有包容性的一面。
    哪怕大唐在达罗斯之战败给了大食,大食仍然没有强行在西域推行回教,包括天山南北的西域地区仍然是佛教徒和景教、摩尼教的天堂。
    但是,自从中东没了回教英雄萨拉丁,一些回教首领也跟着西方圣教学坏了,经常把宗教和政治掺和在一起,宗教头子往往兼任世俗老大,动不动就要以圣战之名,对不信仰本教的“异端”大开杀戒,搞得整个世界都不得安生。
    在辽王看来,察合台汗国的黑火汗以圣战为名,强行毁佛,强迫西域民众改姓回教,不仅仅表达的是对继承大元的大明政权的分庭抗礼之心,更是包藏着回教极端势力借蒙古势力染指中原的祸心,跟后世那些极端势力在中亚毁灭巴米扬大佛,叫嚷建立突厥斯坦其实没有什么两样。
    回鹘部落在坚守着对释迦牟尼最后虔诚的同时,一直对盛行佛教的中原王朝保持着天然的亲近感、认同感。
    黑火汗却在天山南北不仅仅是毁佛换教,改变文字,他实际切断的是华夏文明在西域的文脉传承。
    大凡欲灭其国,必亡其史,欲亡其史,先亡其文。
    黑火汗如此,以察合台汗国继承者自居的帖木儿汗更是如此,他改信回教,全面推行察合台文,也是这个心思。
    以至于到了后世,人们在天山旅游时,听到那拉提、巴里城、巴音布鲁克这些蒙古名字时,总有些让人感到有一种莫名的时空错乱,怎么在回鹘人的地盘上尽用的是些蒙古名字?
    到了伊犁,你还会发现,这么美丽的地方却起了个毫无美感的名字:霍城。而这个“霍”,在蒙古语里其实就是粪堆的意思。
    如果不是穿越,整个华夏都得感谢乾隆大帝,是他彻底摧毁了蒙古人最后的野心,并把那个粪堆城改称惠远城,在乌鲁木齐建了迪化城,还在迪化修建了象征着重续华夏文明的大佛寺。
    所以,辽王这次回庭州布局,主要目的就是从遏制蒙古人强行推进的回教和废除察合台文开始,重续华夏文脉,增强华夏文明的凝聚力、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