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青桩考古
作者:飞獴在天   去大明扶贫最新章节     
    辽王在金州没呆两天,确定了船坞选址后,留下吴杰就地督战,自己又赶到了沈阳。
    对他来说,直接指导黄湜参照后世经验建设沈阳大都市可能比建船厂更重要。
    黄湜虽是太子的人,但是经过辽王两年的言传身教,已经成了朱植的铁杆粉丝。
    追随辽王两年来,黄湜先后管理过望山铺、辽阳城和长春堡,是少数能够扑下身子到基层干实事的书生,作风务实而不缺乏灵活手段,治理民政的才干明显高于才名更盛的铁炫和蹇义。
    这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折腾成长起来的干部。
    如果能够再学习一些后世的知识、理念,辽王甚至相信,黄湜的才能不亚于和辽王一同穿越来的张信等人。
    关键是黄湜的品行一直不错,用着让人放心。
    所以,朱植决定在沈阳多待一段时间,对黄湜再带教一下。
    朱植到沈阳的时候,黄湜正风尘仆仆地带着人刚刚勘察完沈阳四界,准备效仿广宁,南傍浑河,东、西、北三面开挖护城河,四周以木栅为城,待有条件后再修建城墙。
    这也是经过蒯富和张信等人共同商定的选址建城方案。
    应该说,黄湜这个选址还是不错的,位置周正,原来的沈阳堡、广宁左护卫的军营、铁燿的临时官署以及早期来的居民也都在里面,也和后世的沈阳老城区大致重合。
    如果辽王晚来几天,可能黄湜就要在沈阳大干快上了。
    可是辽王这个时候来了,而且在第一天就把黄湜这个方案几乎全盘否定了,将整个选址向东移了二十里,浑河从沈阳的南面变成了东南面,沈阳城也没有那么周正了。
    黄湜顿时一肚子委屈,要不是看在以前辽王事事都英明神武的份上,自己真想撂挑子不干了。
    朱植没有时间去解释,只是带着黄湜沿着浑河直奔东面二十里的东牟山,也就是后世号称盛京八景之首的天柱山,去察看山势地形。
    只见东牟山峰峦起伏,自南向北绵延不绝,有如广宁城西的医巫闾山,甚是险要。
    朱植晃着小身板,带着黄湜等人一口气登上东牟山山顶,极目远眺,若有所思,问着众人道:“各位,你们从这里看到了什么?”
    铁燿马上拍马说道:“辽王这是要以山为屏,以河为障。这样选址建设沈阳城,固若金汤。”
    黄湜也若有所悟:“这样依山带河建城,还会省去许多挖河建城的功夫,节省不少时间和人力,及时进行屯垦。”
    辽王笑着说道:“各位先生,你们只看到了十里远。明天,本王亲自带你们再到二十里外看一处地方,拓展你们的视野。”
    次日一早,黄湜等人跟着辽王南渡浑河,继续向东行了二十里,发现这里居然有一座古城遗址,荒草丛生,只有几处废弃城垣无处话凄凉。
    众人纳闷不已,这就是辽王爷让大家拓展视野的地方?
    辽王也不解释,只是吩咐随从的护卫们用铁锹在夯土周围挖宝贝。
    挖了半天,一个护卫说,挖到了一枚铜钱。
    又过了一会,又有护卫陆陆续续挖到了一些古钱币和箭镞。
    这时辽王才喊了一声“停”,拿起手帕,将护卫们挖到的钱币和箭镞轻轻包起。
    只听辽王瞅向黄湜,问道:“子澄先生博古通今,看看这些钱币是何朝代?”
    黄湜不防在沈阳建城如火如荼之际,辽王竟然还有如此雅兴考古,难免有些哭笑不得。
    但是他还是硬着头皮仔细察看了半天,然后才说道:“这枚是秦时的半两钱……这枚应该是汉时的五株钱……这个应是战国时燕国所铸‘明化’钱,乃方孔钱之鼻祖,当世稀有!”
    辽王又笑嘻嘻的问道:“先生果然博学,想必也应知这脚下曾是何城吧?”
    黄湜这下可被问住了。他可没有到这里考过古,平时也没有做相应的功课啊!
    张石和张信等人听说辽王到浑河以南考古后,这时也跟了过来。他们还以为辽王是在这里挖到什么值钱的古墓哩。
    看到周围黑压压的人群,黄湜只好红着脸说:“学生愚钝!只知沈阳堡西有西汉辽东郡中部都尉治所侯城,但不知这脚下为何城。还请殿下指教。”
    黄湜现在对辽王真的是崇拜到极点,句句自称学生,没有半点难为情。
    这也是他的可贵之处。
    毕竟腐儒大多好面子,像他这样身体力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真理的读书人并不多。
    只听辽王又长叹一声道:
    “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
    “如果本王没猜错的话,这脚下正是晚唐才子李商隐讥讽隋唐王朝征讨高句丽、穷兵黩武诗句中的玄菟郡城。当年燕国大将秦开向东开辟千里疆土,在此地筑城,名曰青桩。”
    “此城实乃我华夏先民治理沈阳之滥觞,也是后来东汉玄菟郡郡治之所在。这些夯土与本王去年在懿州城北骆驼山发现的燕长城实为一体。”
    黄湜、铁燿等人正要夸赞辽王博学,辽王又话风一转,厉声说道:“只可惜大唐王朝还是让李商隐这帮文人吃得太饱了。只知道花前月下,伤春悲秋,借古讽今,殊不知,如果不是秦开、薛仁贵等名将舍生忘死,开疆拓土,修我长城,卫我华夏,不仅幽云十六州早为胡人牧场,山东、河南之地恐怕也要化为高丽的郡县。”
    黄湜这时才知道辽王带他到青桩古城别有深义,连忙答道:“学生虽然愚钝,也知道鉴古知今。殿下带学生在此凭吊,实为勉励学生效仿秦开经营沈阳,以控辽东。经营辽东,以控塞外蛮夷,混一戎华,卫我华夏。”
    朱植见黄湜这么快就开窍了,就进一步点拨他说:
    “这沈阳确实是这辽东根本。不过,仅仅看到辽东,格局还是小了些。你不防再向前看一千五百年,华夏之盛无不从一统辽东开始,华夏之衰无不从辽东沦陷开始。这就是我为什么会说,不到辽东,不知中国之险。”
    “你再向北看千里之外的长春,沃土千里,那也是辽东,不到辽东,不知中国之富。其实长春之北更有沃土数千里,不到辽东,不知中国之大。”
    听辽王这么一点拨,不仅是黄湜,就是周围的铁燿等人也顿时感觉胸中有了万里山河,磅礴无比,一个接一个地对着辽王拍起马屁来。
    辽王倒觉得受之有愧,他可是把后世经营东北六百多年的经验教训也压缩之后提前搬到了前世啊!
    想当年,张大帅父子要是有这个领悟力,估计倭寇还真不一定打得进沈阳城。
    想到张大帅,朱植又想到张氏父子曾经搞了一件很失败的事情:缺县长。
    当年张氏父子曾经带领二十万东北军从黑水白山一直打到上海滩,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富庶之地,却连一个县长都派不出来,结果被北伐军轻轻一反击,又被撵回了沈阳城,张老帅还在进城前被倭寇给炸死了。
    以至于张少帅晚年回忆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还是后悔不已。
    古人说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其实难就难在不好培养治理天下的人才。
    想到这里,朱植向周围众人问道:“前年年初,本王从莱州渡海,曾经从山东招募了二十来个落第秀才,现在历练已有两年了,有没有表现优异之人?”
    黄湜连忙说道:“学生前年在望山铺时,曾经带了两个秀才,倒是踏实能干,只是一直没有名份。好在王府按九品属吏发了些俸?和银子,干的还算安心。”
    张石也说道:“王府三卫也曾经去了十来个秀才,只有六个留了下来。其中有四人在夜不收效力,表现尚可。一人在中护卫做文牍,一人在左护卫做百户。其他人估计不是在王府学堂里教学生识字,就是在张信手下当差。”
    朱植转身又问黄湜道:“读书人十年寒窗,有的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有的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子澄先生,你说说,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
    黄湜也是悟性极高之人,略加思索,便道:“陆放翁先生曾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人能否会治国天平下,最终取决的不是肚子里墨水多少,是否中举及第,而是身子端的高低、能否躬行历练。就像当今圣上培养诸位皇子,不到十岁就送往中都,从体验农桑艰辛开始历练。殿下培养我等治理辽东,也是放到屯垦大业中一项一项去磨砺锻炼。”
    朱植不由大喜:“子澄先生果然聪慧,一点即透。你和张信二人共同拿个章程,上半年就在这沈阳办个县长……县令培训班。把王府那几个九品小吏、内地来的秀才、识得些字的退役伤残军士,都统一召到沈阳进行培训。”
    黄湜问道:“不知殿下想培训什么内容?”
    辽王沉吟了一会,答道:“就拿你自己的体会,教他们如何劝导百姓耕种、兴修水利,如何开办学堂、开启民智,如何断案、调解邻里纠纷,如何协助王府征兵纳粮、救济赈灾……”
    “不过,你还是先编一个《辽东史志》作为培训教材,要通俗易懂。我们不仅要让这些未来的县令们知道沈阳的青桩,更要知道辽东历史之悠久,特产之丰富,土地之广袤,山川之壮美,民族风情多种多样,和内地唇齿相依,扎根辽东大有作为……”
    黄湜又问:“不知最后如何老校考试?”
    辽王答道:
    “考试以笔试为辅,面试为主。笔试就不要考内地的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了,要考就考和辽东有关的历史、地理常识。”
    “面试就按你自己摸索的方法来,务求思路清晰,懂得实务。”
    “还要采取淘汰制和考察制,每期从培训班中选十到二十来个人,推荐给王府,先挂个七品总旗的头衔,作为代理县令,管理各卫民政事务,考察一年后,合格者授为六品百户,兼个卫指挥的断事或者经历,实际履行县令之职,他日朝廷撤卫所,设州县,这些人就县令。其中优秀者就是知府。”
    黄湜和张信连忙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