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还有军事强辽计划
作者:飞獴在天   去大明扶贫最新章节     
    洪武二十四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刚过,辽王在广宁城召集王府三卫千户以上将领和军械四局负责人开会,隆重宣布了自己的五年军事强辽计划。
    朱植一上来就开宗明义:
    “本王先给大家确立一个总体目标。”
    “在未来五年里,王府三卫必须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前提下,既要确保广宁、沈阳和长春重点目标的绝对安全,又要随时打赢一场类似东征盖州、金州这样中等规模的战役,或者配合朝廷主力打赢一场类似远征捕鱼儿海这样的大规模战役。”
    “广宁的重点目标就是设在王府的两个研究所和一个学堂,这是本王开发辽东的智囊所在,不容有任何闪失。”
    哈拉章偷袭广宁虽然未遂,朱植还是吓出一身冷汗,事后赶紧让中护卫的亲军营常驻王府,又让明月和明珠挑了十来个喜欢舞枪弄棒的小丫头送到军营接受了三个月军训,作为二人的贴身侍卫。枪械局和刀剑局也专门为她俩量身打造了相对轻巧的小掣电铳和配剑。
    尽管如此,朱植还是觉得不放心,在这次会议继续强调:
    “此次将朱大能调回广宁,接替张石掌管中护卫,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加固懿州、黑山的外围防御体系,修建以广宁城为主体的中间防御体系,修建以王府围墙和哨楼为主体的核心防御体系。”
    “本王有言在先,如果婉清和婉君仙子少了一根头发丝,你朱大能提着来见!”
    刚刚回到广宁的大能如同有千钧重担在身,马上站起表态:“大能领命。若有闪失,提头来见。”
    辽王点了点头,继续安排工作:
    “沈阳的重点就是确保即将兴建的抚顺重工业区的绝对安全。”
    “早在去年,本王让广宁左护卫不断讨伐沈阳、抚顺以东的女真人,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确保抚顺周边的安全。”
    “这次张石到沈阳接替大能掌管左护卫,就是要进一步强化抚顺的安全,厂矿建到哪里,哨楼就修到哪里,哨兵进驻到哪里。厂矿外都要挖上壕沟,拉上铁丝网。工业区百里外,各交通要道广置堡垒、哨卡。”
    “对于屡战屡败,仍然贼心不死的女真部落,要么彻底给本王消灭,要么撵到三百里以外去。若是一个厂矿出了问题,你张石也是提头来见。”
    张石马上站起身来表态:“张石领命。”
    辽王继续说道:
    “长春的重点就是确保长春粮仓和黄龙府、双辽群牧所军马的平平安安。”
    “长春粮仓平安,辽东人心才稳。平安的任务就是继续加强长春各地粮仓建设,重新修筑黄龙府和双辽二城,以后再待机筑好扶余城、伊通城、四平城。”
    “黄龙府和双辽群牧所平安,王府军马才有保障。郭骥和濮玙的任务就是每年给辽王府各提供一千匹优良蒙古军马,到了第五年至少能够各提供三百匹以上阿拉伯杂交马。”
    平安马上表态:“平安领命。不过吉林城是否一并修了?”
    “吉林城就由辽海卫去修吧。”辽王想了想,继续说道:
    “本王前年春夏亲率王府中护卫东征盖州、金州,去年春天又亲率王府左护卫远征捕鱼儿海,均大获全胜,辽宁都司的广宁卫和三万卫都功不可没。”
    “现在李景隆和辽东都司妄自揣度圣意,对本王阳奉阴违,处处掣肘,甚至架空本王和武定侯爷、江阴侯爷共同设立的辽东都司参谋部。”
    “因此本王强调,今后要立足于辽王府三卫,独立完成朝廷交给的作战任务。至于如何独立完成?后面听张石参谋长安排。”
    张石参谋长接着说道:
    “先前,王府决定,将在广宁、沈阳及长春周边各卫主要进行屯垦的军户,和内地移民一样,均列入民户,由王府统一登记造册管理,不再执行作战训练任务。”
    “这样一来,王府三卫如遇朝廷征召,外出作战,原来镇守各地势必空虚,需要征募兵力镇守,王府护卫人员在征战中受到损失,也无法及时补充新的兵源。”
    “为此,奉辽王令,自今年起,各屯垦点在秋收之后,凡登记在册,年满十六岁至二十岁的男丁均应报名应征。王府三护卫再从中择优征召一百到二百人,编入王府预备役,相当于衙役,作为王府三卫的补充兵源。平时就近接受训练、参与巡逻,战时接替主力戍守。”
    “预备役期为三年,服役期间,每月领取二至三钱现银津贴,其父母或同户兄弟在辽东田产均可免税十年,退役后赏宅院一座。若无田产,再分配四十至五十亩不等田产,同样免税十年。”
    “三年预备役期满可转为募兵,除每月领取二至三两不等现银外,另有军龄、分居、出洋或作战等不同名目津贴。如在预备期立有战功,可即时转为募兵。”
    华夏历史上的兵役制度五花八门,既有强迫服役的义务制,也有重金招募的志愿制。到了大明,则沿袭了元朝落后的军户世袭制,既不像义务制,也不像志愿制,不伦不类,弊端还很多。
    到朱植穿越到大明的时候,随着大量军户田产被勋贵和军官们侵占,这个军户制度已经失去了良性运行的经济基础,开始崩坏。
    到了后来倭寇猖獗的时候,三十多个倭寇竟然能从长江口一路杀到应天城,如入无人之境。这时候的军户制度已经名存实亡,沿海卫所几乎没有人了。
    张石所讲,就是充分汲取了明朝后来的教训,参照后世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双重兵役制度,也就是不拿军饷的义兵和以军饷为生的募兵同时并存。
    这样既能确保兵源的稳定,又能保证军队的职业化、专业化,还可以让更多的屯兵解放出来,成为家庭联产承包的主体,分担了募兵的巨大开支。
    辽王之所以搞出个预备役这个名词,其实是想尽量规避王府私自招兵买马的政治风险。
    对此,在座王府诸将莫不点头称是。
    张石又继续讲道:
    “即使如此,辽王三卫不满一万五人,加上预备役,估计也不到一万八千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确保王府护卫对外征战无往不胜,对内镇守万无一失,王府军械司的机构、人员和任务也作一调整。”
    “枪械局改称枪炮局,由赵鲁任局长,主要任务就是两样。”
    “一是保证每月能够生产掣电铳三十支、迅雷铳一百支。”
    “二是争取明年造出两样大炮样品。一个是口径五零毫米的迫击炮,重量不得超过百斤,步兵用手都可以抱动,射程在五百米左右。二个是口径七五毫米的山炮,加上车架配重,重量不得超过三千斤,可以用四匹骡马牵引,射程在两公里左右。”
    辽王如此安排军工生产任务,主要考虑到广宁三护卫无论火枪还是刀弩已经远远领先周边潜在对手,甚至京军精锐,在防御时以一当十,应无悬念,每月有一百多支新式火枪已经足够用了。
    辽王还是想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哪怕是军械司的工匠们也要慢慢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
    但是考虑到今后可能要攻城略地,还有在海上打击倭寇,要想尽量减少伤亡,还是要使用新式大炮对敌人形成降维打击。
    所以辽王先选择了后世经典的五零口径迫击炮和七五口径榴弹炮作为研制参考对象。
    前者极为轻巧,步兵可随身携带,用手搬运,顾名思义,又叫手炮;后者主要是用于攻占据山扼守的关隘要塞,所以又叫山炮。
    当然,制造新式大炮离不开两样东西。
    一个是后世才有的冷轧技术,可以对无缝钢管进行拉伸,在减轻重量的同时,增加钢管的强度。
    这个要看蒯富他们在浑河周边建厂的速度和利用浑河水力驱动机床拉伸的效果。
    另一个就是要婉清指导新任火箭弹药局局长尽快研制出一炸一大片的空心开花炮弹,这个有相当的危险性,但是也不得不提上日程。
    其实在大明晚期,已经发现开花炮弹比实心弹更有威力,并造出了开花弹,只是设计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没有大规模量产而已。
    辽王现在将开花弹提上日程,只是向前挪动了两百年,也不算太作弊。
    听说辽王还要研发神兵利器,在座的将军们无不热血沸腾,畅想美好的未来:有了这些东西,大家跟着辽王自然又要战无不胜,升官发财,升官晋爵……
    张石接着宣布:“火箭弹药局由毕杰任局长,主要任务就是在婉清仙子的指导下研制开花炮弹。”
    “蒯荣继续兼管战车局,进一步改进战车,多余人力设立一个马车厂。”
    “赵齐负责刀剑局,每月只需生产二百顶钢盔、一百把刺刀、六十部钢弩,剩余人力设立一个五金厂。”
    “以上四局,尽快补齐人手。枪炮局和战车局半个月内迁往沈阳,归赵鲁统一负责,火箭弹药局和刀剑局仍留在原地,归毕杰负责。”
    这种安排是辽王和参谋长商量的结果,既要体现对抚顺工业区建设的支持,又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防止意外。
    辽王也事先和工匠们通了气,大家都表示支持。
    不过,平安还是有疑问:“如果开原和铁岭遇袭向王府护卫求援,该当如何处理?”
    朱植知道平安问的是,在坚持立足王府自身力量的前提下,如何处理王府与辽东都司之间的关系。
    辽东都司原来在郭英、吴高主导时,和王府一个锅里吃饭,后勤、军械均由王府保障,作战由王府统一指挥,骨干打通使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
    可是自从朝廷露出对辽东的打压防范风向后,李景隆已经在辽阳城开始另起炉灶,手下诸如吕瑞、刘显等人见风使舵,日渐与辽王府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即使如此,朱植还是念及辽东将士为国戍边的艰辛和一年多的战斗情谊,不愿过分冷落辽东诸将,对众将说道:
    “开原、铁岭二卫以及其他辽东诸卫,和王府三卫都是大明军队,本是同根生,自当相扶持。”
    “这二卫横亘长春与沈阳之间,和王府左、右二卫防区交叉,王府护卫南下北返,免不了要和这二卫打交道。”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只要这二卫不主动招惹王府,王府护卫也要以礼相待。其他各卫如遇到麻烦,我们能帮还是帮一把。不过一应军需、军械等物资让李大脓包自己找朝廷要去。”
    穿越以来,辽王遇到好多人和事,和历史记载并不一致。但李景隆好像与史书上的记载差不多,本来只是个当排长级总旗的料,结果却一开始就坐在军区级的都指挥使位子上。真是干得好不如生得好。
    所以辽王现在对李景隆要有多鄙视就有多鄙视,不经意间,又送给他一个新的头衔:李大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