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屯垦大凌海
作者:飞獴在天   去大明扶贫最新章节     
    看完大凌河北岸的新兵各营后,朱植不顾天色渐暗,仍带着众将到周围查看,但凡看到山头,就会登上山顶,极目四望,不时询问左右。
    “这里离义州卫还有多远?”
    “回殿下,此地北去义州卫仅百里,快马一个时辰即到。”
    “这河西边山色青黛,只是略显得一些沉闷,似是松树连绵,又不是太高,应该就是松山吧。”
    “王爷所言极是。”
    “那河东边就是古幽州之镇山医巫闾山了,好像也不是太高啊?”
    “回殿下,这只是医巫闾山余脉,越往东走,越是险峻高耸。”
    “这时候的江南早是草长莺飞了吧?”
    “是的,王爷。北地春来迟,不过这里应该也快了。大凌河两岸,柳木已经吐绿。”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的《扬州慢》用在这里如何?”
    “殿下用词十分贴切。此处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本应是麦苗青青,庐舍相接,只可惜几十年战乱下来,田地荒芜何止万顷!比当年的扬州还残破。”
    “这里虽然比江南春色稍晚,但左右山脉庇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仍不失为屯垦的好地方啊。”
    “只是这里荒芜人烟,只有一处驿站,却无一户人家,眼睁睁看着田地荒芜,让人好生可惜。而且此地扼守辽西走廊,为兵家必争之地,也不适合大规模屯垦。”
    “但是本王来了,情况就不一样了……”
    一番比对下来,朱植就知道这里应该就是后世的凌海,心里也有了初步打算。
    凌海地处辽西走廊咽喉,地位颇为重要,后来关系到大明生死存亡的大凌河之战、松山之战均发生在这里,敲响蒋家王朝覆灭丧钟第一锤的辽沈之战也发生在这里。
    但是,明军前几次北伐对这一带均未重视,短暂占领后,将所获蒙汉军民或迁至山海关以内北平境内或渡海迁往山东境内,只在凌海以北的义州、以东的广宁筑城,扼险据守。
    除此之外,西去山海关四百余里,东去广宁二百里,除去驿站,竟无一城一堡扼守。
    下山之后,朱植决定把此地取名为凌海,并作为屯垦第一站。
    当晚,他就迅速在大凌河畔下达了屯垦任务:
    “平易、盛凡,你们二位百户,负责带领在拉练中成绩垫底的的八百名新兵,在此地且屯且守,兼顾海运物资接收转运。”
    “宋有才社长,你留下来协助平易等人作耕种技术指导。”
    “我给你们留下四百头耕牛和部分农具、小麦和蔬菜种子,你们也要给我复垦二万亩荒地,秋里要上交四万石小麦的任务。”
    平易、盛凡一听,马上就要哭了起来,担心完不成任务。
    宋有才也很紧张,感觉一同穿越来的朱天植成王爷了,要抛弃他。
    朱植先单独和有才同志谈了谈心:
    “老宋,我把你留在这里,是当专家使的。”
    “大明虽然没有化肥,这辽西土地也不比上黑龙江的黑土地,但也比关内土壤肥沃不止一倍,再加上这土地已经荒了十来年,一年只种一季,地力极大,关内一亩收二百五十到三百五十斤,关外绝对亩产四百斤以上。”
    “你只要把你那青石村种地经验发挥好,做好通风、搞好灌溉、及时除草,这绝对是四百斤以上。这相这当于后世的五百斤。”
    “另外,我再把那二百斤优质小麦种子给你做试验,先种上十亩,亩产应该有六百斤往上。”
    “你在这里相当于负责农业的副县长,就只当到穿越到这里扶贫了。有了成绩,我肯定还要提拔你的。”
    有道是,官越大,忽悠能力越大。听到已经是辽王的朱植这么一忽悠,有才同志心里也慢慢踏实起来。
    对于他来说,种地嘛,呵呵,和自家婆娘上床一个道理,只要前面闯开了路子,后面也就是熟能生巧的事情。
    二月十九日一早,他就和平易、盛凡带着八百人马,赶着耕牛找地方搞大生产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