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
可是,这么大的一个孩子,如果丢了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呀,不应该毫无声息的,没有人察觉。
到底有什么情况,会导致别人没有在意他的不存在呢?
“那请问邓警官,京城附近有没有什么比较偏僻的村庄?那里的情况呢?”
邓警官道,“这点我们也考虑到了。我们的民警曾经翻山去调查过,确实没有类似这个男孩的消息。”
其实正常来说,邓警官应该说没有尸源的消息,但是他真的觉得对这个孩子不太公平,所以并没有那么说,他没有把那个孩子当成一个冷冰冰的尸体,而是想帮这个孩子找到家。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个悲剧,否则一个大好年华的小孩子,不可能躺在冰冷的水库里。
凡是看到这个案子的人,都对这个孩子挺在意,主要是因为这个孩子的年纪并不大,死因又蹊跷。
沐星思考着,一个人突然这么消失,却没有消息的原因,慢慢地把她所能想到的情况都写下来。
现在监控和身份证都这么发达,一个人突然消失是不可能的。
沐星首先考虑到这个男孩上学的情况。
这么大的孩子应该是在上学啊。
“邓警官,学校里都没有这个孩子的资料吗?”
邓警官点点头,“对,至少京城附近,包括周边的这些县城都已经找过了,没有他的学籍证明。我们也在全国资料里寻找了一下,因为范围太广,所以只能查找十四五岁的男孩。但是全国的孩子那么多,一个一个的对比照片,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一直没有什么结果。”
那就是他有可能没上过学?
看他的尸检状况,手脚也有不同程度的茧子,他的生活应该不太富裕。
所以这才是沐星刚才问邓警官偏远地方的原因。
正常来说,一个家里如果有一个15岁这么大的孩子,家庭环境好的,不会让孩子做什么活。
只有家庭条件不太好的才会让孩子帮忙做家务或者地里的活。
想找这样的孩子,可能还是得往郊区县城甚至乡镇里走。
沐星一行行的看着验尸报告,突然若有所思地看向其中一条。
这个孩子耳朵上居然打过耳洞,耳洞不是女孩子都打的吗?
一个男孩子为什么会打耳洞呢?
沐星先把这个疑惑记了下来,然后又看向自己写下的第二个原因。
有人故意隐瞒。
没有上学,家庭环境不好。那么,如果家里隐瞒了他的失踪,那就很有可能没有人察觉了。
沐华飞宇在一旁提问道,“请问警官,你们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有没有孩子跟家里的关系不太好呢?”
邓警官有些无奈,也是无能为力,“我们着重调查的是,家里有没有这个孩子,现在在哪里?至于家庭状况和关系都没有仔细调查。”
“那么有没有哪个家庭,一直在夸耀自己的孩子,还拿出各种各样的证明,说自己的孩子又懂事又听话,很争气呢?”
邓警官大概翻了一下走访的情况,摇摇头,“其实,这种情况经常会出现,哪家父母不是对自己的孩子这么夸赞有加啊?”
沐华飞宇肯定地说,“不,他们家会有些特别。他们有可能不止一次的向别人提起过自己的孩子,但是大家却没有见过那个孩子,只能从父母的话里听出那个孩子有多孝顺、有多厉害……”
邓警官皱起眉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这样,只往家里打钱,但是都不愿意再回来。不过这也算是一个方向,还有哪位同学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有的同学问,“是不是学校里丢了孩子,害怕担责任,就没有报警呢?”
这点遭到了大家的否决。
很明显,不对!
因为学校即使隐瞒了孩子的情况,那家里人也会知道孩子不见了,又怎么会善罢甘休?
但是四年来邓警官他们一直在京城附近,都在留意着有没有报失踪的案件,但是失踪案不少,可是都没有跟这个孩子条件相符的!
不少十几岁的孩子失踪,大多是跟家里生气或者是有矛盾,到最后孩子都会再回到家。
因为做过许多年的工作,所以邓警官已经很了解那些叛逆的孩子们了。
“警官,把这个这模拟画像,发到一个公共平台上,让大家去认,不是更好吗?或许能找到他的身份。”
这回是赵警官回答了,“我们曾经在微博上发布过,也曾进行过新闻推送,但是依然没有什么消息。”
沐华飞宇这次很确定地说,“那就是有人故意在隐瞒他的身份,而且牵扯到凶杀?
而且,凶手一直在假借这个孩子的名义,在跟家里联系!
或者,家中父母亲戚都知道孩子的事,而隐藏了这个孩子失踪的事实。”
邓警官看向沐华飞宇,沐华飞宇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邓警官耐心的解释道,“这点我们已经考虑了过,进行了调查。但是范围太广,并没有什么线索,如果是简单的案子,也就不会这么难找到凶手了。”
可以说,这世上因为意外而死亡的人特别多,警官们也看过不少。
但他们有名有姓,有亲人来收尸,有人为他们哭。
可是这个孩子都四年了,还没有确认身份。
沐华飞宇提出来,“警官,我们能不能看一下走访记录?”
邓警官手里那本走访记录很厚,囊括了四年来,他利用空闲的时间去调查的结果,还有让别的民警帮忙所得来的消息,都集中在这厚厚的一个笔记本上。
邓警官看着沐华飞宇,点点头,“好。这本笔记大家可以借阅,时间我也可以放宽到今天下午6点,希望大家能给他一些希望。”
警官们这次没有收卷,而是直接离开了。
在一旁的杨老师走过来道,“同学们,这世上有很多意外,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当然现在我们要做的事,帮就是这个孩子找到名字、找到家,同学们能不能做到?”
台下一片坚定的回答,“我们一定能做到!”